小学班级“小组任务型晨会”的实践与思考

2018-12-01 05:49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王丽平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晨会道德德育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王丽平

晨会课,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阵地。而在传统的晨会课上,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很难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起到教育作用。而“小组任务型晨会”以学生的发现、观察所得提炼、确定每次的晨会主题,并以此“任务”为驱动,以小组合作方式承担具体的 “任务”,以丰富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伙伴关系,在伙伴关系中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平等合作、学会奉献分享,获得道德成长。“小组任务型晨会”是对德育晨会课的一次全新挑战,也是一种全新转型。

一、在晨会活动中实现角色的转型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德育教师也不例外。在传统的晨会课中,教师更多的是教育者,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者。当教师常常因德育低效而感到困惑,殚精竭虑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时,殊不知正是因为我们对于教师与学生在晨会课中的角色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而造成的,学生才是德育晨会课的主角。“小组任务型晨会”是对传统德育晨会课的不断突破、挑战,它在活动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型,带来的是德育晨会课的全新挑战和改变。

(一)教师从“道德代言人”到“道德学习者”

在传统的德育晨会课中,教师一直以来更多的是以道德代言人的身份自居,在晨会课上更多以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批评或教育,而学生更多的是被教育者。而在“小组任务型晨会”中,教师的角色由道德代言人转变为道德学习者,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教师的智慧表现在引导,即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从而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二)学生从“道德配角”到“道德主角”

在传统的晨会课上,学生的角色更多的是“道德配角”,处于教育的被动状态,这样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对其产生真正的道德影响。而“小组任务型晨会”中,学生是德育晨会课的“主角”,晨会的主题是由每一组的学生根据观察、了解、发现、提炼而确定的,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晨会任务承担者是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如“课间十分钟”晨会课,小组内每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任务、担任不同角色,发挥价值,使学生成为“道德主角”。

“小组任务型晨会”这一教育载体,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真正的教育轴心,让学生成为晨会课的主角,给予学生的德育教育影响是从其自身需要出发的,是真正触动学生内心的。

(三)师生从“教师学生”到“大小伙伴”

在教师与学生原本的角色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威严长者,高高在上,而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小组任务型晨会”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也发生了转换,教师与学生成为彼此的伙伴,一起共同成长。如在“今日事 今日毕”的晨会活动中,学生们一开始无从下手,这时候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伙伴,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策划本次晨会课,在小组出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则作为大伙伴给予引领。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等,教师与学生彼此尊重,相互交流讨论。所以,在“小组任务型晨会”中,教师会成为学生的大伙伴,一路陪伴着小伙伴,彼此相互尊重,在活动中共同成长。

二、在合作中转变活动方式

德育方法是为达成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式(程序、策略等)的总和。德育活动效果与德育活动方式密切相关。传统的晨会课,往往更多是采用教师给予学生口头教育的活动方式。而“小组任务型晨会”,它的活动方式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改变了以往单一、单向的活动方式。

(一)主题内容丰富多彩

传统德育晨会课,主题一般都是教师来定,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局限性等。而“小组任务型晨会”每一个活动主题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由教师、学生一起搜集素材,以微视角观察、发现,研究确定小组的晨会课主题。如“课间十分钟”主题,就来自于学生的观察、提炼,是学生需要的;再如开学以来,笔者发现学生们做事拖拉,当天的课堂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订正本要一催再催……于是,第三小组决定开展“今日事 今日毕”的主题晨会……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研究发现有价值的德育主题,改变了以往传统德育晨会主题的单一性、随意性、局限性等,让德育晨会主题内容来自学生的现实需要,并使晨会课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二)呈现形式灵活多样

在以往的晨会课上,更多的是教师的说教,而在“小组任务型晨会”中,学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呈现形式。如在“课间十分钟”的晨会活动中,学生们就采用了视频、照片、情景再现等呈现形式,很好地达到活动效果;再如,在“告别不文明”晨会课中小组讨论决定用微视频、小品表演呈现形式,成功引起了学生共鸣,并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任务型晨会”可以根据主题选择各种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这改变了以往的德育晨会课单一说教的呈现形式,使学生经常处在交往、合作的状态,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可以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并在参与、体验、感悟中,形成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从而获得了道德成长。

(三)活动评价的精彩纷呈

以往传统的晨会课,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教师的主观评价,这样的评价不能很好地促进、反馈晨会课的德育教育效果,而且有时候带有随意性,可有可无。而“小组任务型晨会”,在每一次的主题晨会活动后,小组会进行不同方式的跟踪评价,如“课间十分钟”的“课间文明”小标兵评比、“今日事 今日毕”的自我评价表……对于每次主题晨会效果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精彩纷呈的评价方式更好地巩固了晨会效果。

三、在互动中改变相互关系

在传统德育晨会活动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都比较单一,教师、学生更多的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的可能是批评与被批评,表扬与被表扬的关系,在晨会课上相互之间的交集并没有那么多。而“小组任务型晨会”,在互动中改变彼此的关系,建立的是一种全新的师生、生生关系。

(一)互惠关系

“小组任务型晨会”中,每个小组成员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晨会课作为载体、平台,给予学生德育影响。“小组任务型晨会”让每一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被学生之间彼此成就、互惠关系所感动,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感动不是学生之间的强强联手,而是弱弱相帮。如在“今日事 今日毕”的晨会课中,张×平时特别腼腆,不善言辞,而王×比较胆小,还有些小自卑,这一次,他们一起合作,对班级同学进行关于“今日事 今日毕”的调查问卷。于是,他们相互鼓励,张×之所以鼓起勇气,是因为他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帮助有胆小、自卑弱点的王×;王×之所以回应张同学,勇敢地去做,是想回报张×对自己的一番好意。

(二)互学关系

在活动中,学生是一个团队,学生之间的行为会给彼此带来很大的影响。如通过“课间十分钟”的主题晨会活动,学生们发现了班级里的那些下课吵闹、追逐打闹的同学,会主动向其他的榜样学生学习;而下课有秩序、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十分钟下课时间的同学,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影响其他同学。

(三)对话关系

每一次“小组任务型晨会”活动,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教材,但是,它是学生同他人(学生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学生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与不同的道德思想进行碰撞,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如在第八小组的“感恩父母”主题晨会中,通过视频、情景表演等形式,让每一个学生与他人、与自己内心相遇与对话,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触动,让他们能够体会、理解父母的爱。此时此刻,对学生来说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实现了最好的德育。

综上所述,我们的“小组任务型晨会”是一种十分钟的超越,是对于传统德育晨会课程的一种巨大挑战与变革,是德育课程鲜活的实践载体,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以及“道德共识”,从而获得道德成长。♪

猜你喜欢
晨会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上好小学晨会课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破三立”创新集体晨会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