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 放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与关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了社会、政府、教师、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教育、教研部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叫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正规教学,它是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心理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的学科课程的课程机制存在很大的区别:一般的学科课程大多是通过传授式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这些书本知识大多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和具有共性的东西;学生则是通过理解、记忆、练习、巩固等方式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注重的是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采取活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习得一些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是直接的经验和具有个性化的东西;而学生则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激发、内化等方式获得经验知识,课堂中更多关注的是过程与经历,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领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题确定很重要,切忌盲目过大。要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入手,基于现实的调查最具说服力。这样确定的课题有很好的针对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要想在一节课中解决所有的问题,更不能期待在一节课里面面俱到。而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的达成优于“知识”的达成。特别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学生只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即可,不一定都需要学习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高学段或初高中的学生就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可以,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尝试自助或助人。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里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但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完全达成三维目标,课程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为重要。
如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没有计划、不爱惜时间,教师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时间观念。一开始时,教师用的课题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这个题目太大,且内涵过于丰富,也不切合课题目标,因为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有量的衡量:时间的多少,一分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也有质的内容:一分钟可以遇到一个人、爱上一个人甚至改变人的一生,等等。这些既不是小学生能够理解的,也不是教师要上这节课的初衷。最终我们采用了“善用时间,快乐学习”为主题,很好地切合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又叫心理活动课,所以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课堂形式。杜威曾说过:直接得来的知识最是和暖、最是亲切有味,如同人之认识朋友一样。反言之,耳视之知识,间接得来之知识终是寒冷的、冷漠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甚至运用一些心理技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感受、分享,在体验中转化观念、澄清认识、发生感悟、达成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我们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注重“分享”。但是我们如何把握这“三个环节”呢?
一是把握活动:活动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同质的活动不宜过多,一节课三、四个活动就可以了;也可以一个活动层层递进。总之,开展活动要紧扣目标层层递进。活动方式与素材可以多样化,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可以是课前的小调查或查阅资料;可以是课后的问卷或实践等,不一定是看得见的游戏性活动,只要是针对课程目标的,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活动都可以。
二是把握体验:体验是真实的感受和经历,所以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盲目推测及夸大。如心理健康教育课“感恩父母”中,一味地要学生去体验感悟在大灾、大难中父母的爱,就很不合适,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二次伤害,而应该让学生体会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无时无刻地关爱。
三是把握分享:没有充分讨论思考的、体验分享的活动不是深刻的活动,分享、交流、讨论的过程就是整理、促进认知和行为改变的过程。分享什么呢?困惑、感受、见解、方法、经验等都可分享,“分享”是团队的语言。所以每一次的活动后教师都要给学生们分享的时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愿。分享后教师的总结、提炼与升华很重要,可能这就是这节课的关键,也可能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心理活动课还要达成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习并掌握调节心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会将这些方法和能力进行迁移,最终达成“助人自助”。方法的习得应首先是唤醒和鼓励学生去感知、发现、总结、归纳,教师或班主任切忌越俎代庖。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习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尝试使用这些方法 “助人自助”。
心理学家钟志农说:心理课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不必担心受到正统观念的批评指责,甚至可以说团体中的情感氛围是课堂上“看不见的心理老师”。
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一要让学生感到说话安全,要让学生感到言语的自由,教师要保持价值中立,不轻易指责和批评,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但不能主观地评价。二要让学生感到情感安全,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同学的温暖,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三要让学生感到行为安全,要让学生可以大胆地尝试,勇敢地去做,教师要积极鼓励和肯定,允许失败和失误。这样的课堂才是心理健康的课堂。
总之,要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确定好课程目标,其次要设计好课堂的活动形式,注重活动体验、分享,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当然,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每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尝试,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才会有新的提升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