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冬
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人生?好教育与好人生有什么关系?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话题。笔者认为:好教育不只为培养人才,好人生不只是追求成功。如果好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人才,好人生的标志只是成功,那么,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便不足为奇,“互害型”社会的根源便可能由此产生。
这一点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孔子有两个有名的学生,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用来形容颜回的话。其实,颜回穷困而且短命,大概只活了四十几岁。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他可谓是个失败的典型。而子贡是孔子所有弟子中最善于经商的,当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三日时,是子贡给孔子拿来了食物。子贡后来还凭借自己的声望与许多国君平起平坐。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子贡都可谓是成功人士。可是在这两个弟子中,孔子真正认可的是颜回而非子贡。这一点从《论语》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推崇颜回的重要原因是他好学,这里的“学”是学以致道的“学”。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是一个对物质要求极低的人,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道”的感悟上,并乐在其中。子贡也好学,用当代的标准来看,子贡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他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了经商中,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可子贡的成功却并不怎么招孔子待见。那么,孔子是反对由经商而成功吗?不是!孔子是反对刻意追求成功,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在笔者看来,孔子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人生可以成功,但不可以刻意追求成功。
今天,某些人把成功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这种内涵并不清晰的世俗化的追求,约等于出人头地,反映到现实中,就成了要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名望和地位,然后便是家庭、孩子的比拼。
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教育的成才观,这在《论语》中也讲得非常明白。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君子不成为只有某一方面用途的人才。这里“器”和“材”是相近的,都是指向“用”的。子贡问:“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孔子称子贡为“器”,是因为子贡虽然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但是孔子不希望他把成功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因为孔子很清楚,如果一个人把成功作为唯一的人生目标,就失去了成为君子的可能。孔子认可的君子的必备条件是学以致道,而颜回恰恰符合这个要求。那么,反过来思考:孔子反对成才吗?当然不是。孔子的三千弟子大多成为人才,孔子也常常因自己的弟子成才而欣慰,但是孔子一定不会同意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人才。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把一个人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当成其一生所做的精神防疫,那么,倘若我们的孩子所接种的“疫苗”是有问题的,等他们长大了,成年了,即使成为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也不能保证拥有健康的精神世界。由此,笔者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从现在起摒弃那种“教育只为培养人才,人生应该追求成功”的错误观念,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这或许才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