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吉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何为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课程和教学的变化而变化。而今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通过高效能的教学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应当是提升和发展。现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有效课堂的重点在于:首先,学生能记住所学知识;其次,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再次,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消化,做出应答。而通常的问题在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遗忘得很快,讲过的题目都不一定会,原因何在?对教师而言,所授知识在心中已经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树形态,可以很容易理清思路,而对学生则不然。这种情况类似于指路人和问路人的关系,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首先,由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其次,由于学生意识不到所学知识的作用而导致对所学知识生疏,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其无法理解所学知识,嚼不烂如何吃得下?教师无法真正体会学生的感受。如七年级“绝对值和相反数”中,进行绝对值和相反数综合题的练习,出现了当x〈0时, ||x=-x;而当x>0时, ||-x=x。这是一个填空题,对教师而言,结果是理所应当,但对学生而言,理解第一个结果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第二个结果,学生通常会得出 ||-x=-x。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结果还是x。由于七年级的孩子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对单纯的字母说理很难理解。
对于此题,可以考虑利用实际的数据,如令x=-2或x=-3或x=-4等,对本题加以引导,而后考虑使用字母替换数字来达成教学目标。
作为参与者,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到过程当中去,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此外,在课后鼓励学生通过当面交谈、小纸条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或者就具体题目让学生提出自己觉得在这里加入哪些元素更好,以反馈的形式来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
家庭与学校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固然可以迫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然而真正能驱使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去掌握的恐怕还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
有时在讲一个范例时,学生通常会思考,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有时效性与实际性。例如,在讲到“平均数的运算”时,对于新数据法的作用,原教材中对此的注释是可以简化运算。而在数据的计算中已引入了计算器,纯数据的运算对于计算器而言轻而易举,因此,若片面强调简化运算会让学生觉得迷茫、多此一举——有了计算器还要这个干吗?因此,在此处应当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有一组数据m+0.2,m-0.1,m-0.2,m+0.3,m-0.4,m+0.2,则其平均数为 。带字母运算,计算器解决不了,而直接列式又显繁琐。此时,新数据法就显得简洁方便,学生也易于接受。一种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必须要体现其优势,在实际操作中有什么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去记忆、去掌握。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和加工教学内容,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有的时候学生只有对大致的结构有所了解,才能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重点的内容上,学习时才能主动参与。
例如,在“绝对值和相反数”这一节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本课意图通过绝对值的比较得到两数大小的比较。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过多的导入可能让其无法了解本课的目的和方向,加之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薄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问题,使其容易错过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宜采用一开始就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指出本堂课的主要问题这一方式。对于这一知识点,直接提出,让学生明确: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正数的比较,小学里已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就是两个负数的比较。然后根据内容找到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题型,进行集中、有效的讲解与示范。
评价手段多种多样,小测验作为评价反馈被广泛应用。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考试才是关键,而对于课堂内容不重视。例如七年级第2章“有理数”,在这一章节中涉及有理数的乘方、加减乘除运算等知识,而有理数的运算是今后计算的基础。对于这些知识点,可组织学生在课上反复地练习,让他们消化并理解,而后在测验中可适当体现。例如开展有理数运算的百题竞赛,把部分平时练习的题目纳入竞赛范围,把测试后的结果直接反馈给学生。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对已做过的题目进行反复修正,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学生认为课堂上的内容会运用到,那么他们对教师会产生信服感,便能以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课堂的学习。
教无定法,随着教育迈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时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需要每一位教师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以增加学生负担为代价,单纯地依靠增加教学时间和题海战术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我们只有深入教材、研究教材,明确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做到了然于心,认真细致备课,制定适当的标准,做到纵横联系,前呼后应,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