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例分析法探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创新教法

2018-11-30 09:30苏巧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课例分析教学改革

〔摘要〕采用课例分析法,以教师“如何创新教法”为研究视角,围绕教学理念与目标、活动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五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索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创新之道。即,以纲要为导,基于专业理论背景,尝试教学理念创新;以发展为主,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探索活动主题创新;以素养为核,优选各类活动素材,突显教学内容创新;以效度为准,融入前沿流派技术,挑战教学方式创新;以目标为尺,设计多维评定方式,实现教学评价创新。

〔关键词〕课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创新教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2-0026-05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已成为国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福建省厦门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迄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四环节”课堂模式,即“暖身活动—主题活动—交流分享—拓展延伸”,主张以活动为载体,注重感悟与内化,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然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已成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采用课例分析技术,组织心理骨干教师从教师“如何创新教法”的角度,紧扣教学理念与目标、活动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五个维度设计分析表(见附录),对厦门市湖里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参赛的24节课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基于数据和信息分析的课堂教学研究,能探寻出创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法的有效途径。

一、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创新情况课例分析表

本研究设计的分析表中,教学理念与目标的创新情况分为理念层面、操作层面、学科层面三个不同层面;活动主题的择定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的六大主题模块进行分类;教学内容的创新情况主要聚焦于主体活动主要选用的素材类型;教学方式的创新情况分为传统四环节结构模式和尝试融入各种心理学流派技术的新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创新情况分为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和师生共同评价并善用其他资源共同参与评价三种评价。

二、课例分析之后形成的基本数据

本研究团队由5名小学心理骨干教师组成,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例分析。其中,3人负责教学理念与目标、活动主题、教学内容创新情况的统计与分析,2人负责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创新情况的统计与分析。进而结合创新情况统计与创新赛获奖课例在各项目中的数量与占比情况统计,所得的基本数据见表1。

三、基于课例分析探索小学心理课创新教学之道

基于研究小组对此次创新赛的24节课例进行分析生成的数据,不难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创新点,即以五个维度中获奖率较高的项目作为创新突破口,寻找《纲要》相关内容与专业理论、实践经验的支撑,并进一步论证优秀创新课例的可借鉴性,进而探索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创新教学之道。

(一)以《纲要》为指导,基于专业理论背景,尝试教学理念创新

《纲要》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的重要指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理念创新应紧紧围绕《纲要》中关于小学学段的发展目标与内容,在操作层面以专业理论背景为依据,将理念进行具象化、实践化,同时在學科层面亦能突显运用心理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培养理念与目标。

在24节课的课例分析数据中,有5节课墨守成规,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总体阐述,虽然能体现对教学、学习、学生等的理性的理解与解释,却缺乏可操作性,不足以指导课程的教学活动。如课例“自我悦纳”中,在教学理念与目标方面阐述了“自我悦纳”的概念、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与品质,这样的理念呈现并不足以指导该课的具体教学活动。只体现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与目标阐述的5节课例中仅有1节课获奖。

将这5节课与其他优秀课例进行对照,发现优秀课例多数能从操作层面与学科层面进行阐述,其中能从学科层面进行阐述的课例获奖率高达62.5%。这些课例所阐述的内容能对主题进行解构,能基于《纲要》找准相关发展目标,能结合相关心理学理论背景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可行性阐释,能关注学生认知特点概述整节课环节设计意图。如课例“爱你多一点”中,在关于教学理念与目标的阐述中,首先阐述了亲子关系的基本概念,进而在《纲要》中找到相关“加强亲子沟通”的要求,以专业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表达性艺术治疗(角色扮演)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可行性,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阐述整节课的流程,并从知情意三方面阐述教学目标。因此,以《纲要》为指导,进行基于专业理论背景的学科层面的阐述,是进行教学理念与目标创新的有效尝试。

(二)以发展为主线,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探索活动主题创新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发展、预防为主,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围绕《纲要》中提及的六大模块(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进行主题确定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在24节课例中,关于“认识自我”“情绪调适”主题的课例设计最多,高达14节,但在创新赛中获奖的课只有3节(获奖率21.42%),而关于“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三种主题的课例总共10节,获奖数却高达6节(获奖率60%)。长期以来,不少心理教师“师本”理念犹存,根据自己对各个模块的把握情况进行主题选择,趋易避难,“认识自我”“情绪调适”等容易进行概念分解的,且可参照的活动素材居多的主题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热门主题。而“学会学习”“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等难以进行学段目标细化,且鲜有可借鉴的活动素材的主题则沦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冷门主题(参赛课例中无一例涉及“生活和社会适应”主题)。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生涯规划指导、核心素养培养等多项教育改革的推进,冷门主题已然成为学生成长中的热门需求,小学生关于学习能力、生涯规划、生活适应能力的成长需求突显,需要心理教师以生为本聚焦于此类模块,根据学生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序列化主题活动,培养其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品质与能力。

(三)以素养为核心,优选各类活动素材,突显教学内容创新

“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自2014年提出,如今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在厦门市开展近二十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通过以心理游戏为载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与感悟,深入交流与内化,进而激发心理潜能,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24节参赛课例中,有14节课例以心理游戏为主设计主体活动内容,6节获奖,获奖率42.86%,这说明心理游戏类素材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且能给予学生直观的体验与感悟,仍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流素材。通过对获奖的6节课例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有5节课在心理游戏中穿插了故事、电影、音乐、漫画等素材,辅之以这些素材的心理游戏更具趣味性、感染力和启发性。同时发现以典型故事、案例、图片、情景故事为主设计的主体活动内容,基本为出示素材,而后教师讲述相关内容,继而教师结合素材提问学生的流程,这样的素材处理未关注学生相关素养的培养,设计缺乏体验与趣味,创新效果不佳,无一获奖。而1节以音乐为主要素材设计的以表达性艺术治疗为原型改造的主体活动、1节以绘本为主要素材设计的阅读式主体活动以及3节以电影为主要素材设计的观影式主体活动突破了以主题式心理游戏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内容的课程常态,获奖率高达60%。由此可见,所选用的素材应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并有所体悟,继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以效度为准,融入前沿流派技术,挑战教学方式创新

随着心理学专业的蓬勃发展,前沿流派与相关技术层出不穷。不少小学心理教师除了在教育系统接受教学能力的培养,还受训于各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并尝试在课堂教学融入该流派技术,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而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都需经教学效果的检验来判定其是否可行、有效。

在24节参赛课例中,15节课例以传统四环节教学方式进行设计,5节课获奖,获奖率33.33%。另有9节课例尝试融入各种心理学流派技术的新教学方式,分别有绘画、音乐、卡牌、角色表演等表达性艺术治疗,澄清、投射两项心理咨询技术,萨提亚沟通模式、积极心理学、具象认知疗法等,4节课获奖,获奖率为44.44%。对两种不同教学方式获奖的9节课例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传统四环节教学方式进行设计的课例,在教学方式中有些课例也运用了表达性艺术治疗来进行活动辅助,在分享环节也有不少课例运用了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进行提问与反馈。尝试融入各种心理学流派技术的新教学方式的课例中不少也保留了传统四环节模式的教学方式,只是基于此教学模式进行了加工和改造。如“理想中的我”课例中,在传统四环节模式的教学方式中融入卡牌这种心理投射测试工具,通过比较“理想我”与“现实我”,找出二者之间的距离,并辅之以绘画技术,有效引导学生感悟如何为实现“理想我”而努力。因此,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一定是对既有教学模式的否定,创新亦可以是一种补充,相辅相成,为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服务。

(五)以目标为尺,设计多维评定方式,实现教学评价创新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创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能以教学目标为尺,设计多维的评定方式,真实、有效地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经过对获奖课例的教学评价方式的分析,发现基于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并善用其他资源共同参与评价(如联动其他学科、家社资源进行跟踪与评价)的三节课例均在比赛中获得较高奖项(分获一、二等奖),且三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在课例后附上结合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阐述的教学评价设计(评价量表、记录单等)及使用方法。如在“在挖掘特质行动”课例中,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设计了教师评价表“一周心理课之我评我课”教学效果自评表、学生小组合作自评表“挖掘特质行动带我去发现”,家长记录表“一周心理课之爸爸妈妈有话对老师说”,这类课例能针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对象,从教、学、导等不同维度设计评价方式,多向检测教学效果,实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评价创新。

四、结论与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举办的用意在于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研究以教师“如何创新教法”作为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创新点的视角,围绕教学理念与目标、活动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五个维度进行课例分析,据此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创新之道。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应关注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换言之,也需要着眼于学生“如何创新学法”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改革。除了课例分析,还应进一步运用课堂观察、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探寻学生如何更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创新之道。

参考文献

[1]苏巧妙.以课堂观察法探究心理咨询技术在小学心理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7):13-16.

[2]李翔,信忠义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8):4-7.

[3]張先义.课堂观察背景下的心理活动课实践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6(6):102-104.

[4]张海英,成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56-58.

[5]马婷婷.心理健康课如何上出“心理味”?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0):32-33.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高林中心小学,厦门,36100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课例分析教学改革
类比推理教学课例(数学)分析
基于课例 反思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对《画画亲近的人》一课的若干问题探索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