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8-11-30 09:30化梦王乃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

化梦?王乃弋

〔关键词〕认识自我;高一年级;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2-0042-03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

2.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自己。

3.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眼中的自己。

4.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时间】

40分钟

【活动方法】

心理游戏、小组分享

【活动准备】

白纸、签字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标志动作

设计意图

热身活动的目的有二。第一,团辅课程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班级,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有益于团体的建立。同时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们的思绪回到团辅教室中来。第二,学生做出的标志动作具有个人的特点,每个人的标志动作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师:现在,大家围成一个圆圈,从某位成员开始依次走到圆圈的中央做出一个动作来代表自己,同时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例如:小明走到圆圈的中央喊出“小明”,并向大家做出比心的动作。当一名成员在圆圈中央做出动作后,全体成员必须做出与他一样的动作,并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教师做出示范,学生们开展活动。

师小结:大家刚刚都做了一个动作来代表自己,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找到了代表自己的动作,还对彼此更加熟悉,相信大家已经可以记住彼此的姓名了。

二、名字的故事

设计意图

一方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另一方面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彼此以喜欢的名称称呼,拉近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下面我们一起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分享內容如下:

1.团体内分享自己名字的由来,自己的名字是谁起的呢?

2.你对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理解,在这个团体中,你希望我们叫你什么名字?

师小结:通过这个活动,大家分享了各自名字的故事。有的人的名字是爸爸妈妈翻字典查到的,有的人的名字是根据五行取的,有的人的名字是父母的朋友取的……每个名字的故事和我们本人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名字中大多包含了长辈对我们的期待和祝福。在刚刚的分享过程中,我们也了解了大家希望在团体中被喊的名字,在接下来的团辅过程中,期待大家可以彼此以喜欢的名称称呼。

三、我是谁

设计意图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眼中和他人眼中的自己,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在分享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彼此之间给予感受层面的回应,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且有利于团体成员彼此建立联结。

活动规则:

1.每人一张纸和一支签字笔,在纸上写出10条自认为符合自己的特点,纸上写自己名字。

2.教师把纸收上来之后,打乱顺序后发给同学们,每个人拿到的纸不能是自己的。要求同学们把纸条上认同的特点用水彩笔圈出来,并至少新添2个“你是……的人”。写完之后,把纸还给各位同学。

师:大家现在看看自己列出的哪几条被他人圈出来了,他人给自己新添了哪几条,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享。

师小结:在刚刚的分享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中肯,认可了自己的某个方面,自己有点小骄傲和开心。有的同学觉得很困惑,明明不是很熟悉的人,为什么可以发现自己认真的品质呢,怎么猜到的呢?经过彼此的交流之后,才发现原来不是猜的,而是在课堂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品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些特点是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我们可以在内心衡量要不要把这些特点在他人面前展现出来。有些特点是他人知道,我们自己还没留意到的,可以和身边人的交流,及时关注到自己的这些方面。可能还有些特点是我们和他人都没有发现的,这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这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四、我喜欢我自己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冥想,思考关于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地方,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方面是无法改变的;自己的哪些方面是自己喜欢的。从而引导学生们接受自己,悦纳自己,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自我认识以及成为更好的个体。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想一想自己哪些方面是不喜欢,但可以改变的。关于这些方面,你会做出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想一想自己哪些方面是自己不喜欢的且不能改变的,你会试着接受它,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现在,再想一想你喜欢自己的哪些方面。这就是你自己,你喜欢自己。

师总结:在今天的团辅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一些方面,关于“我是谁”,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断变化的。引导大家认识自己,并不是要给自己贴标签,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自我探索,最终悦纳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活动反思】

高一团辅课程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班级,存在部分学生之间互动较少的情况。为了促进团体的建立,本次团辅课程的座位是根据学生出生月份分配的,避免团体中小团体内部互动过多的情况出现。在“标志动作”环节,大家需要运用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时候,可能由于不常用肢体表达,部分学生十分拘谨。在“我是谁”的分享环节,学生们会有很多“意外之喜”,发现自己的优点被他人发现了,惊喜中又带着几分腼腆,意识到自己被同伴关注是有利于高一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在团辅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一个陪伴者的角色出现的,学生们依靠团体的力量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学会自我悦纳。另外,自我概念是一个需要不断建构的过程,高一学生关于自我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一)优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团辅课程有以下两个优点。

1.团辅主题紧扣高一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高一学生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拥有积极、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高一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帮助高中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本团辅课程以认识自我为主题,通过热身活动和名字的故事,让学生初步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从而激发学生对认识自我的兴趣。开展“我是谁”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还能够学会认识自我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具有可复制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自我认识,而“我喜欢我自己”的冥想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们以积极的方式进行自我认识,悦纳自己。

2.活动设计新颖。本课程将教育戏剧、心理学理论以及冥想融合在一起,活动形式丰富新颖,有利于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团辅中来。本课程是体验式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课程,学生是本课程的主体,教师注重学生们的体验。在团辅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让他们在团体中汲取力量。新颖的活动设计,为学生们打开心扉,吐露心声做铺垫。

(二)不足

本课程由于课程时长的问题,开展活动的对象是小的团体(12人左右),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开课。如果针对更大的团体进行辅导,需要一定空间的团辅教室开展活动,时长也应该增加,才能够保证团辅效果。这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心理课时安排提出了要求。团辅活动的分享环节时间较难把控,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分享自己的感受,影响团辅的整体效果。这需要心理教师丰富的团辅经验和课堂节奏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思奇. 中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2]韩进之,魏华忠.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1(1):11-17.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
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利用团体辅导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团体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对“90后”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研究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团体辅导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