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敏
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就“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稳定有效投资”相关工作情况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投资司副巡视员刘世虎,农经司副司长李明传,基础司副司长马强,介绍了“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稳定有效投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
一是精准聚焦短板领域。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瞄准基础设施、农业、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大补短板力度,加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投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补短板协调机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共同推动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重點工作。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强化上下沟通配合,切实发挥机制作用,协调解决补短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推进补短板重大项目储备。协调督促各地方、各有关单位,按照近期、中期、长期三类,储备一大批补短板重点领域项目。
四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和项目开工建设。对补短板重大项目,加快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评等方面前期工作,指导地方加大征地拆迁、市政配套、水电接入和资金落实等推进力度,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五是加快落实补短板重点任务。把补短板各领域主要目标任务分解到位,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着力抓好贯彻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调度补短板各重点领域落实情况,督促加快相关任务完成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好各领域建设任务。
目前,各重点领域任务顺利推进,补短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长,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加快实施。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但增速逐月放缓。投资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回升,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平稳,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四是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五是投资先行指标低位运行。
总的看,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表明投资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回落,反映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需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稳定有效投资。国家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各地方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做好防风险、补短板、稳投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统筹推进补短板各项工作。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短板,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农业、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协调机制,协调督促进一步加快补短板建设。
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协调督促各地方和有关部门,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储备正在办理手续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制度,形成滚动接续的储备机制。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推动储备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三是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不断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抓紧安排投资计划,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建设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印发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实施综合监管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
四是多措并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重点选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民营企业参与意愿强烈的项目,向民间资本推介。大力推广促进民间投资典型经验,宣传推广河南省许昌市等地方的经验做法。抓紧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十项政策措施。联合全国工商联召开PPP项目推介会,向民营企业推介了一批前期工作成熟、基本具备实施条件的PPP项目。
五是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指导推动地方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改革举措。出台《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等,进一步完善简政放权后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梳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促进投资审批便利化。建立投资审批难点问题征集机制,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国家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支持力度,切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效应的推动下,今年以来,第一产业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1—7月份,增长13.7%,增速比整体投资高8.2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第一产业新增投资2267亿元,同比增长14.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投资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
2018年中央预算内农林水利投资主要支持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灾后水利薄弱环节补短板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工程建设。与往年相比,今年农口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有三个特点:
一是投资总量保持稳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水利领域的项目公益性强、资金总量大、投资管理任务重。2018年,不断优化投资的专项设施,将原有的专项归并若干个大专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聚焦改善民生,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拟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中央补助投资,由原计划的2020年安排完,提前至2019年安排完,为2020年全面消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投资计划下达的进度明显加快。加快了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进度,农林水利等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在今年3月底以前就已经下达了96%以上。截至今年5月底,所有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是历年投资计划下达最早、最快的,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有效投资,切实发挥了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突出对“四个重大”的倾斜支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着力研究大战略、关注大趋势、协调大政策、推进大项目,结合农口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予以倾斜支持。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十三五”以来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左右,对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三五”前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完成額超过6万亿元;今年1—7月完成1.6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各地新开工项目有所减少,交通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与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发展空间较大,是促进有效投资的关键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将会从高位运行向常态回落,但仍需要保持在必要的合理区间,以保障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要。为此,要按照防范风险、适度超前、有序实施的原则,保持一定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有效投资,加快补齐短板,推动提质增效。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内项目、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加快建设、早日发挥效益;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加快推进一批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项目,同时力争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稳定,增强发展后劲。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协调机制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快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行业审查等手续。
二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通过规范的PPP方式运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铁路项目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转股。
三是充实重大项目储备。抓紧储备一批国家战略需要、通道作用较强、运输需求较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推进前期工作,为适时开工创造条件。
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压缩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为加快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当前形势下,做好稳投资工作,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对提升长期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一是稳投资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重要宏观调控指标处在合理区间。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稳定有效投资有利于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稳投资是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关键性作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了一大批符合发展和民生需要的重大项目建设,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挥了关键作用。稳定有效投资,有利于加快补齐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短板,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扩大再生产良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稳投资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长期综合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距离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的目标仍有显著差距。稳定有效投资,加快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是提升长期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支撑。
做好稳投资工作,一是要聚焦稳定有效投资的重点领域,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精准发力,加大工作力度。稳投资要稳有效投资,聚焦党的十九大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聚焦已纳入建设规划的重大工程,聚焦早晚都要干的短板项目,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方政府建设投资应当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区分轻重缓急,科学有序推进,严禁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三是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对政府投资,要切实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提升投资质量效益,发挥好对稳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对民间投资,凡是市场能做的,政府要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