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和诗以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诗乐本一体,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借助歌来领悟诗,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其感悟古诗词美学教育的力量。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美学教育;古诗词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中小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当今古诗词教学情况而言,多数教师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记、背、默、翻译,学生也“谈诗色变”,导致古诗词的美感也就随之消失了。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让古典诗词的美浸润学生的心灵呢?通过观看央视《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和诗以歌”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一、古诗词教学“和诗以歌”的依据
(一)诗乐本一家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1]《毛诗序·关雎篇》亦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2]郭茂倩在《乐府诗集》里同样强调:“当时先诗而后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于诗,音尽于曲。”由此观之,“和诗以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早有渊源。诗歌和音乐就像一个母亲怀中长大的两个孩子,虽然各自成家立业,但骨子里还是流着同一个母亲的血液。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认为,将所有文艺形态进行排名的话,歌这种文艺和人类的关系最紧密、最久远。因为全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的那段历史都是用歌来传唱的,所有情感也都是用歌来表达的,而且歌里充满正能量。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的歌唱的都是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一切与人性相关的美好。所以,几千年过去了,当我们听到《经典咏流传》里尚雯婕吟唱的《木兰诗》时,心中依然被木兰替父从军那份家国情怀深深地打动着;当我们听到凤凰传奇演绎李白的经典名作《将进酒》时,依然荡气回肠;当王俊凯哼唱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时,我们也依然会感慨时光的流逝。
(二)时代的召唤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影音设备已经渐渐走进各个中小学的课堂,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记、背、默的教学模式,他们有着追求更加新颖的古诗词教学课堂的心理需求。如果将古诗词谱成曲,将诗与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歌声走进课堂,这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古诗词美妙的意境,领会作者当时的情感诉求,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效率,增强古诗词美学教育效果。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这首“孤独了300年”的诗作,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让无数观众在电视机前落泪。梁俊老师用他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孩子们的至诚关怀,通过音乐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习古诗词,让孩子们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明白了:平凡而卓越才是生活的根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就和潮湿角落的青苔一样,那么不起眼,但是被显微镜放大以后,你会发现苔也会和一朵花一样,很美,也会如牡丹一样开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芒。音乐和古诗词的结合能碰撞出无与伦比的火花,而开拓创新的授课方式,营造活力的教学课堂,是教育的诉求,也是时代的诉求。
二、古诗词教学“和诗以歌”的具体做法
(一)让古诗词音乐教材进入课堂
在《经典咏流传》中,天童巨星少儿艺术团、北京市育鸿学校蓝天少儿合唱团用清脆悦耳的童声演唱了《游子吟》《敕勒歌》《春晓》三首诗歌。观众深刻地感受到孩子们在演唱这些诗歌时的快乐与自信,他们沉醉其中,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诗歌给他们带来的美学教育。这些诗歌的编曲是著名音乐家谷建芬老师。从2005年到2018年,由她编曲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已经编订成《新学堂歌》,北京市教委决定要在全北京1630所中小学,130万中小学生中,每一个班配一本《新学堂歌》全集。孩子们就在优美的旋律中感悟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高昂的歌声中传递着中华民族三千年的诗韵,文化经典和着优美的旋律,陪伴孩子们度过美好的童年。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也能编订一套适合学生吟唱的古诗词音乐教材,以课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上课的时候“和诗以歌”,相信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很快就能把古诗词记下来。不管学生唱的音准、音色、节奏好不好,只要他们喜欢唱、愿意唱,这些经典的古诗词就一定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其心灵深处播种下一颗热爱经典古诗词的种子。
(二)教学唱带,让学生遨游在诗词的想象乐园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它用有组织的乐音,用旋律、节奏、调式、和声、配器等手段来构成艺术形象。音乐能迅速、直接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显示它巨大的情感表现力。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唱带,会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唯美的境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把《经典咏流传》中的歌曲作为教学唱带,那么,当学生听到谭维维咏唱的“不让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学生就会联想王冕拥有中国风骨才写出这旷世名作,自己能够像他一样坚守初心吗?当听到孙杨用铿锵有力的音色吟唱《亭亭山上松》时,就会联想到从古至今那些不怕挫折、不怕牺牲的仁人志士们傲然的英雄气概。学生在这个时候获得的与作者的情感共鳴是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用教学唱带这一形式进行古典诗歌的教学,能够较为轻松地解决学生背诵问题,学生也能在音乐中与作者融为一体,突破时空的界限,神游在古典诗词营造的那种唯美的意境当中,不断展开联想与想象,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营造声、画、赏一体的古诗词音乐课堂
有了一套旋律优美的古诗词音乐教材只是第一步,有教学唱带的辅助也不一定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定要有能够讲授这套教材的教师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音乐教材中的旋律普遍比较简单,教师很容易学会。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吟唱,没有其他方式进行配合,效果肯定不佳。《经典咏流传》节目中,除了有演唱者的动情吟唱外,现场还带有适合这首诗词意境的画面。如“凤凰传奇”演绎北宋词人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时,背景的画面一片莺歌燕舞,瞬间就把我们带入到生机勃勃的春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与旋律中感悟每一个字,也能从一笔一划的勾勒中体会作者的每一份情,这种直击心灵的震撼是无可比拟的。
教师在教学生唱歌的同时,最好能运用一些画面,让学生声画统一,使其较好地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当然,光唱光看会变成纯粹的表演,还不能实现学生对于古诗词意蕴的完全体会,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对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等都有较为成熟的掌握。除了经典诗词的演唱,《经典咏流传》节目还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解读诗词含义,讲述传唱者的故事,阐释人生价值。《经典咏流传》中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坐镇,康老师对每首作品都能深入解读,让很多观众受益匪浅。康老师认为,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载的是辉煌或失落,但都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这些诗歌跨越千年到达现在,无论承载的是辉煌还是失落,都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如今的年轻一代,生活在声像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伴随他们成长的是大量的娱乐泡沫。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会有一种忧思,泛滥的“文化快餐”只有感受没有感化,文化育人的力量一旦减弱,那将是不可想象的悲哀。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文学名篇在音乐中重获新生。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情感”从未改变。当伴着优美的旋律重温这些动人的文字,仍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对美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和诗以歌”,是中小学古典诗词教学中传递美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种渠道。
注释: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伍晓珍(1990—),女,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