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聚焦课堂专注力的双向性

2018-11-30 09:26沈群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专注力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学生的课堂体验活动得到不断地加强和提升,课堂聚焦力成为众多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实质上就是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双向性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专注力;双向性

新课改过程中,语文教学常见到两种现象:一是少数教师不适应,课后常常议论“课堂上总有学生开小差,上课不专注”,最终把语文学科成绩不理想的主因归咎到学生身上。二是多数教师适应新课改要求,突出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创新了许多教学方法,如“探究法”“合作法”“情境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各种教学法最终都指向“调动学生积极性,解决学生专注度”问题。

专注力是指课堂教学的主体对教学活动有意识和能动的关注。众多课堂都集中体现了专注的主体指向的唯一性,即单方面指向学生,这的确是新课改提出的目标,但专注力低的学生确实难以有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学中不能将语文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学生专注力的不足或缺位。结合教学,具体分析。

一、转变观念,明晰两个主体

语文课堂的专注力是双向的,即教师和学生。新课改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符合学习规律。但一些教师的教学认识进入了误区,即弱化或淡化教师一方,仅仅关注“學生”。这就是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怪区:“热闹的是他们(学生),我(教师)什么也没有”。针对这一“热闹课堂”,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是双向的,即教师和学生。语文课堂要明确两个专注力主体。以前的课堂一味强调教师是专注主体,现在我们却过多地强调课堂的主体换位,特别是新课改向教育深水区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教学专注力的认识大多聚焦于学生,我们有时会以为:只要学生高度关注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自然就是理想的。实际上,这是一种一厢情愿式的自我安慰,是对课改追求高效的一种偏颇理解,是一种背离教学规律的片面认识。这种观点紧抓住“教学”中的“学”,却忽视了“教学”中的“教”。为此,我们很有必要还原教学活动的本质。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本质一般有三种认识:第一种认识,教学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第二种认识,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第三种认识,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这些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告诉我们,任何教学都是双向的。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双向的痛苦:教师在“之乎者也”地大讲特讲;学生在“云里雾里”地听,或在毫无目的的讨论声中等待一节课的结束。周而复始,教师陷入“教学困惑期”,学生进入“审美疲倦期”。这样的教学状态,师生不会感到惬意,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达到预期目标。由此,我们愈加感觉到将新课改推向深水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教学活动这个环节,不是只有学习主体一个,教的主体客观存在且同样重要。将对专注力的要求仅仅限定于学生,自然是有失偏颇的,也不契合教学规律的要求。有效乃至高效教学必然推崇教与学两个主体的显性、生动共存,需要教和学两个主体的适时、有机律动。

二、廓清职责,发挥交互作用

既然语文课堂里“教”和“学”两个主体客观存在,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那么这两个主体的职责就必须明确,就必须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好密切配合工作,共同处理好“教”与“学”两个专注力。

1.教师的职责。有些教学活动中,教师专注力的缺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专注力是存在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三类教师:一类是经验主义教师,教材很熟悉,上过多遍,凭着自身专业水准,就“上优课”;一类是新生态课教师,课堂完全是学生的,几个问题的合作探讨,就“上好课”;一类是“幻灯片”教师,运用新技术,靠点击幻灯片,就“上完课”。这都暴露出其教学论知识和践行能力的缺失。教师是在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而不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他们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甚少,自己讲了内容之后的后继引导缺失。有些教师并没有专注于教学,只是专注于自身任务的完成。

专注力是存在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一要专注学生,二要专注文本。教师作为导学者的专注最好不要喧宾夺主。

众所周知,语文课上完了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任务结束了,但实际上教学远远没有结束,还要及时或延时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即课后反思。反思方式很多,如常规的教学检测;面向学生的教学效果访谈;面向听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反馈。课后反思是提升教师教学专注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后反思,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2.学生的职责。学生处于所有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专注力得不到体现或发挥,一切活动都不会有效果。教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其主体地位不言而喻。教学承担着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精华传授给年轻一代的使命。如何能够更好地完成这种使命?教学活动的发展和进步,就是对这个问题不断探索和不断解决的过程。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方式,不应将以成人认识为对象的研究结果直接套用到学生身上。教学活动虽然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却不等于可以无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是否善于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否能够将学生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或者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对于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希望学生一下子就具备很好的学习专注力,或者自身能够提升它,这实为妄想。为此,提升学生的专注力是所有教师必须直面和攻克的重大难题。排除生理机能因素,学生专注力主要与个人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思维活跃程度等有关。每一个学生,他们或多或少地在某一方面存有不足,或者在某一个时间段之内出现某方面的问题。出现后,期望学生自身能够恢复“免疫机能”,这是很不现实的。为人师者需要主动出击,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专注力。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这里不多加赘述。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教师需要各自给予合乎语文学科特色的训练。如可以提供稍有难度的文言文,设置适量的习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等。对于完成质量高的,给予肯定,给其提供交流成功经验的机会;对于完成质量不高的,则要求及时反思,提出整改意见。面对文言文阅读,学生往往会选择性地“后撤”,但是有了任务驱动,学生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文本阅读和阅读任务上。

要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思维活跃强度,教师需要想办法引领学生开展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重点开展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在聚合思维方面,着重引导学生开展总结性学习活动,例如对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对语段关键词的提炼,对某个重点文言实词或虚词用法的概括。在发散思维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意义关联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对古诗鉴赏中“送别主题”情感的把握,要打破言送别就说惜别、伤怀之情感局限,让学生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品味出劝慰友人之积极情感,让学生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味出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等。

通过这些多元的演变,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认知更加全面,并且在这些新异的发现中增强了探究的兴趣。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必然得以提升,学习效果就会很明显。

三、引領律动,促进双向提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国里都有一个应然教学情境: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全程跟进与积极参与教学流程,在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怡然自得,和融共进。

但往往应然的没有成为现实版的必然,更没有成为常态,我们忽略了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欲求:教师的教学本领非凡,能够点石成金,开启智慧。很明显,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期待形成了错位,专注力也就无从谈起。必须促动教师与学生全神贯注于教学活动,实现师生双方的律动。

教师是当然的教育者,学生是自然的受教育者,需要教师帮扶与助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之下进行的,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因此,虽然是认识主体,但却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主体,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主要是由教师决定和负责的。教师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以教育和培养学生为职责,他们有责任、有条件成为教学认识的主导,帮助成长中的主体完成教学认识。

教师的力不从心大多不是源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问题大多出现在“教”上。有的是教的内容不适宜;有的是教的方式不恰当;有的是对教的对象辨别不清晰;有的是对教材处理不合理。为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专注力,首先需要教师检讨与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具体来讲,教师需要从科学教学论的高度,甄别自身的教有无贴近学生的学,有没有始终引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里轻松、自得地“遨游”。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将变得轻松,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其次,聚焦学生的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看,每个个体的学习特质不一,有的自主性较强,有的需要助推。在这种情境下,要选择差别化的教学措施。对自主性较强的学生,不断的给予新鲜、生动、可完成的学习任务。对于思辨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逻辑性强的说理材料和较为复杂的论证结构,引领他们自行归纳历史、现实事件,形成新颖的论据材料。再次,要给予激发。教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动其专注于教学内容,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法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总之,教学,教是起点,学是落脚点。只有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教与学才会真正产生。只要教师勇担其责,从自身出发,从教学对象的需要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全程关注学生,教学效益的提升就值得期待。语文教学,只有聚焦于课堂专注力的双向性,才能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臧吉瑜.基于双主体性协调统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

[2]王奎.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J].语文建设,2014,(8).

【基金项目: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活动课的开发与研究”(编号:D/2016/02/60)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沈群(1976 —),男,江苏省泗洪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专注力语文教学
“专注力”怎么培养
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专注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幼儿专注力培养
巧用“五自”原则,提高大班幼儿科学探究专注力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