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香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潜心会文,充分挖掘课文的拓展点;解读作者,准确把握课文的衔接点;超越教材,开展主题性课外阅读;比较鉴赏,引导发现表达共同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准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中的语言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灵动地拓展阅读,才能引领学生踏上扎实高效的语文学习之旅。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潜心会文,充分挖掘课文拓展点
语文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文本,像一个静心的读者,摒除世俗的功利念头,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细读文本,读出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挚的审美感悟。教师只有先入文本之内,将自己与文本“融为一体”,才能够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也才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例如,一遍一遍地细读五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梦想的力量》一文,引发了我心灵的震撼。一个年仅六岁的加拿大男孩竟然能够为了一个梦想——给非洲的孩子挖上一口井,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如此坚韧不拔,直至实现梦想。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当全家人都快快乐乐地去看电影,哥哥弟弟们都无忧无虑地嬉戏玩乐时,只有瑞恩孤零零地在家里给地板吸尘,爬上爬下地擦窗子;暴风雪过后,树枝散落各处,他独自在萧瑟的雪地里帮邻居们捡起所有零落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爸爸给予他奖励,而这些钱他没舍得给自己买一样好吃好玩的东西,而是一元一元地全部存进了饼干盒。我深思著,对于一个六岁的男孩,他与其他孩子没有任何不同,他应该拥有精致甜美的糖果糕点,他应该拥有新颖奇特的电动玩具,他应该拥有和家人一起嬉戏玩乐的时光,可他都没有,但最终他却成就了大梦想——成立了“瑞恩的井”国际资助基金会。到2002年为止,“瑞恩的井”基金会已经为非洲的8个国家打了30口水井。这个六岁小男孩的善良、坚忍,对梦想的执着,让很多大人都望尘莫及。谁不曾少年壮志当凌云,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像瑞恩这样为伟大的梦想牺牲自己最珍贵、最美好的东西呢?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文本感染了,因而更愿意倾心设计,悉心授课,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提升了。
在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之后,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推荐《经典名著深度导读:名人传》,并引导学生思考:三位名人在生活中分别遭遇了怎样的磨难?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锻炼,读了《名人传》之后,你对生活的磨难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请结合阅读心得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只有教师静心细读,融入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在每一课的教学中实现三个维度的全面提升。
二、解读作者,准确把握课文衔接点
要想准确解读文本,教师应细致地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生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作品的表层沉潜到文本深处,与作者、作品进行良好的对话。
例如,在初读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时,读着“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感受到,幼年的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那一幅幅明丽流动的画面中能够读出毫无约束的美好,一切都充满生机、活力和生命的灵性。可作者的笔下为什么会流淌着这样独特的文字呢?
通过一次次翻阅资料,我了解到,萧红出生于一个有浓厚封建阶级思想的家庭,由于她是女孩,又在大家认为不吉利的端午忌日出生,故而她的出生并没有给家人带来多少快乐。童年时代,亲生母亲早早过世,祖母用钢针刺她的手指,父亲常常冷漠无情地叱喝她。童年时代给她最多爱的是慈祥的祖父,他给萧红念诗,为她讲解诗意,给她最初的文学熏陶,在萧红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令萧红一生深深眷恋的是祖父的后花园,每当呵斥与痛苦来临,他们一老一少常常手拉手逃到后花园去嬉戏玩乐,栽花、吃黄瓜、捉蜻蜓和蚂蚱,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大觉,荒唐起来,往祖父的草帽上偷偷插一整圈的玫瑰花也不会被责备。这是萧红孤独童年的惟一快乐时光。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她毅然断绝了与家庭的最后联系……了解这些后,我又将作品放到萧红的整个人生中去理解。她仅仅只活了三十一岁,这短暂的人生是她用血和泪书写的,她一生颠沛流离,忍受着饥饿和痛苦的折磨……读她的人生,字字血,句句泪,分明地听到一个女人历经人世种种痛苦的磨砺之后的哭泣和呼喊。同时,我注意到《呼兰河传》(《祖父的园子》节选于此)的写作时间是1940年12月20日,而萧红去世的时间是1941年1月22日,作品写在她生命最后的时光。在她历经尘世的磨难之后越加眷恋童年时代快乐自由的美好生活,眷恋那个给他最美好最无私的爱与记忆的老祖父,那人、那事、那景,却都永远一去无回了。所以,在《祖父的园子》中,她描述的点点滴滴都如诗如梦般美好。
在读《祖父的园子》时,我悄悄地走进了萧红的人生,我不再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而我的课堂也因此变得丰实而厚重。
三、超越教材,开展主题性课外阅读
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性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开展主题性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以及阅读材料。例如,“叙事散文”主题,选用《童年记忆》和《山沟里的孩子》;“走进长征”主题,选用《丰碑》和《金色的鱼钩》;“体味亲情”主题,选用《爸爸的左眼》和《悠悠寸草心》;“世界各地”主题,选用《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对称的古都背景》;“走进春天”主题,选用《春天的声音》和《春》。根据教材选用合适的课外阅读篇目,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在“大语文观”指导下,需要从教材整体入手,选择多样、丰富的主题和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阅读主题,并在课内外阅读中体会主题的要点,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四、比较鉴赏,引导发现表达共同点
选择同类阅读材料,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同时,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时,在感悟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摇花之乐的基础上,我选取了课文《月光饼》的片断,并引导孩子们展开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孩子们发现了琦君作品的共同点,即她总是借故乡的一花一木、一景一物抒心中浓浓的思乡情,而且常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此外,我还常常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古诗教学中,送别诗以其名句名篇众多而广受小学生的喜爱,也非常适合进行对比解读。如把“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悲凉,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大气与祝福进行对比解读,使学生对文本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得更加深刻。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我把更多作品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更深刻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也借此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师只有愿意“用心良苦”,才能够打开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大门;教师只有愿意在教学过程不断深入研究,把握文本的情感,才能够将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伯珍.从平等交易想开去——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整合有效策略初探[J].时代教育, 2016,(20).
[2]徐敏美.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4,(9).
[3]杨晶.学海无涯“读”做舟——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与整合[J].当代教研论丛, 2017,(2).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