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忠生
摘 要 高中体育新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巧妙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四个心理健康目标教学要求,结合这四个目标并联系教学实践,本人从以下方面探讨高中体育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A,O5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0-0040-01
一、把握各种契机,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1)“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语言贴近学生,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哲理。怎样使这哲理语言融入学生心里呢,我的做法是,每节体育课与学生高声齐呼这一哲理语言。
(2)找准每个教材的价值感,对学生进行成功感教育。每个体育教材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对学生进行教材的价值感教育,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在学习每个教材前,把教材的价值印发给每个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地意识到学练好教材的意义,提高课堂效率。
(3)许多体育项目,我国运动员均在世界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传授教材前,必须让学生了解这一荣誉感,以此来提高学生学练教材的催化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探索独特方法,提高课堂心理教育艺术,激发学练兴趣
(1)构建“健康课堂”心理教育环境,体现教育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要“以人为本”,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教与学氛围,促进学生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关爱、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產生情感上的共鸣。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智力的付出,更需要体能的保障,每节体育课教师都应在课前、课中、课后认真观察学生的各种精神状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与学生情感交流,关心学生,注意学生,激励学生,这是教学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2)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心理拓展教学实践活动。有些教材,特别是部分田径教材枯燥无味,学生往往不喜欢。可以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把枯燥无味的教材“改编”成心理拓展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体验、参与、互助、分享中进行学练,既增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3)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以意志力、自信心、团队精神、生命教育等为专题的教学活动。课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主动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合作,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基本要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进行心理测试。按照心理专职教师设置的标准对所教学生全部进行心理测试,并深入的分析研究年段、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特点,掌握学生所呈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定重点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对象,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制定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做到准确、合理、有效。
(2)共同制定运动处方。对异常学生在体育教学实施中利用运动处方的体育手段进行异常心理的调治,尤其共同关注、预防和调治学生的焦虑、抑郁、偏执等常见的心理问题。
(3)共同探讨研究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作用,利用体育学科特点优势,合理安排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和适宜的运动量、运动负荷,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及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在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是21世纪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吴留军.中小学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