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走向“悦读”
——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2018-11-30 22:30:05|
教育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丽莎海豹猴子

文 |

当今社会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的小学生对通过阅读书籍了解大千世界的兴趣不是很浓厚,都喜欢看色彩艳丽的动画片,而不爱看密密麻麻的文字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感触颇多。如何通过我的语文课堂打开孩子们的阅读天地,便成为我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何让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呢?我进行了如下实践。

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我在语文课堂上,每讲一篇新的课文,都会给孩子们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多样的读书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理解,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教学《共同的家》一课时,结合诗歌短小精简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此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柳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包办所有的生活琐事,但是有些孩子却并不知道感恩。京版语文四册《幸运的小海豹》一课正为我们提供了“感恩”教育的素材。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遍体鳞伤的小海豹被丽莎带回家,通过丽莎精心的照料,小海豹恢复了健康。小海豹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虽然小丽莎舍不得把它送回大海,但是她最终还是与小海豹依依不舍地分别了。一年后的一天清晨,丽莎打开家门发现了小海豹趴在门口。如果你是丽莎,你的心情怎样?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明,有的说“高兴”,有的说“喜悦”,有的说“立刻拥抱小海豹”,还有的说“高兴得说不出话来”等等。我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小海豹见到丽莎时的神情,并且读一读。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仿佛沉浸在当时见面的场景之中。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暗自高兴,我要的效果达到了。于是我又深层挖掘,引出小海豹是一个懂得报恩的小动物。假如你是小海豹,会对丽莎说什么呢?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替小海豹说出了心中的话。我还借此机会让学生续写短文。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写话本沉浸在见面的场景中,纷纷写道:“美丽的姑娘,你的心和你的容貌一样美丽,我衷心地祝福你,好人一生平安。”还有的说:“谢谢你的关心和照料,使我们有机会成为伙伴,我会永远记住你,并默默地为你祝福。”看着学生简短的感恩话语,我发现孩子们对“感恩”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还沉浸在文本之中意犹未尽,于是我留了一项家庭作业:向曾经给予你关心、帮助的人写几句话,表达你的感恩之心。可以是同学、朋友、父母、长辈,等等。如此,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展现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想象入境,情感熏陶

儿童诗的语言精练,意象简单,这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共同的家》即是如此。在读通读懂后,我在诗歌的空白处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提问:“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蓝天里的白云什么样”“假如我们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做些什么”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发挥自由的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再如讲授《黄山奇石》时,我问学生: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像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时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其想象思维。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时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终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阅读中感受美好生活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美好生活。低年级的孩子对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和诗歌性的课文很感兴趣,也很爱读。这类课文也很容易表达感情。例如教学《雨后》,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回忆:下雨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说出真实感受。有的孩子说出的是一些烦恼和不便,我并没有进行否定,而是适当引导他们在烦恼中寻找快乐。比如:鞋湿了但是天气却凉爽了。又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如:城市里的人觉得出门不方便,但是农民伯伯怎样看待这场雨呢?鼓励学生说出心里话,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感受生活的美好。

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美好生活。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曲及电影片段,师生共同欣赏,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针对重点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在了解课文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少先队员快乐的心情。同时抛出问题:少先队员尽情享受欢乐的同时,你知道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在学生们思考时,我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手段继续让学生欣赏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幸福美好的今天,进而朗读,诵读,学唱,理解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爱党、爱国、爱生活的情感。

句式迁移,创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共同的家》教学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共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第二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地球的关系进行感悟,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让他们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加深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一千个哈姆雷特吧,只要不把他读成麦克白;一千个林黛玉就一千个林黛玉吧,只要不把她读成薛宝钗。每个人的阅读角度不同,阅读感受也就不同。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改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乐读善读,享受阅读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猜你喜欢
丽莎海豹猴子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狗和海豹的相似之处
中外文摘(2020年11期)2020-06-29 00:44:36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白海豹
快递爱情
永远的新猴子
海峡姐妹(2016年2期)2016-02-27 1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