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秀春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然而想让游戏深入、高质量地开展起来,使幼儿的规则意识、身体及心理各方面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教师必须为幼儿创造适宜他们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师幼互动;规则意识;幼儿
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交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途径,幼儿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
例如,在建构游戏活动“动物园”中,开始我没有去干涉他们,到活动结束时,我惊喜地发现: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每组幼儿都能合作搭出不同风格、不同难易程度的动物园。在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体现。在游戏过程中,应当让幼儿自己先思考、实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过多地干预会限制他们,太高的期望会给幼儿带来压力,使得他们发挥失常。因此,我们可以成为幼儿的坚强后盾,支持幼儿构思,协助他们创作,却不可因此去支配或干预他们的决定,更不要教幼儿如何做或代替他们做。最重要的是不管幼儿成功与否应该先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支持,为良好的游戏环境埋下伏笔。
有次,延时班快结束的时候,几位幼儿把椅子排成一长排,二宝拿着个小圈,嘴巴里直叫:“滴滴滴,快上车,11路公交车就要开了!”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心中一动。第二天区角活动里就增添了“我是小司机”游戏,果然有幼儿不仅报出了上海、北京,还说出了香港、广州、纽约等地名。我借机向幼儿介绍了一些城市的名称及地方特色,为幼儿提供了1~10的数字卡,在“乘客”上车时他们会按顺序给乘客相应的票据。幼儿的能力在游戏不断深入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起点,不断挖掘、深化活动中的教育价值,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幼儿“学得快乐”。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都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例如,我班的区角游戏“两来风包子铺”,首先我为幼儿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但生怕幼儿弄坏,所以常把“饺子”“汤圆”“饼干”等精心包好,游戏时不许幼儿拆开、弄坏,使他们失去动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大大地减弱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因此,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玩,不要去过多限制,给他们一个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我们会发现,幼儿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我们开设的“小巧手”“小医院”“美容院”“小小建筑师”等活动,在我们引导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创作、补充。最后,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更新,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地吸引幼儿,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例如,在“理发店”的游戏活动中,斌斌来到“理发店”戴上了“理发师”的帽子,颇专业地给“顾客”们剪头发。这时“包子铺”里也陆陆续续来了客人,“理发店”生意变得冷清了。斌斌便闯进“包子铺”,跟“老板”抢做包子。于是“战争”便开始了。“老师,他明明是理发师,不是老板,我才是老板!”彤彤说着还亮出“老板”的围裙。只见“理发师”和“老板”一人拿着勺子的一端,向我“投诉”。我没有说什么,而是在“银行”领了钱来到“理发店”,大声说:“理发师哪去了?谁来帮我理发呀?”斌斌听见我的声音,便松开抢勺子的手,立刻走了过来:“我在这里呢!”我坐下后,斌斌帮我围上围布,于是我边配合边跟他聊天:“理发师,刚刚你怎么不在这里呢?我以为理发店不开张呢。”“我去包子铺玩了,我想学做包子。”“可是你走了,理发店谁照顾呢,如果有顾客来,谁帮他理发呢?”他笑笑,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我接着说:“不过斌斌是个很棒的理发师,你可以帮我把头发烫得卷卷的吗?”在我称赞他时,“理发店”里来了好几个“顾客”,斌斌开始忙碌起来。
幼儿阶段的道德和规则是他律的,这并不完全符合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年龄虽小,不能完全脱离成人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角色游戏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依据实际情况,以引导为手段,以尊重为原则,允许幼儿自己思考应该建立怎样的规则,并展开讨论探索规则的合理性。有研究表明,幼儿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相互讨论、协商制定他们所认同的规则,并在游戏中认真执行。
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活动。总之,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并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学得开心、玩得尽兴。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