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初历史常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2018-11-30 10:25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陈开平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鸦片常识

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陈开平

纵观小学历史常识教学,几经变革,已经由一门独立的科目“小学历史”,演变成了与“思想品德、地理常识、社会常识”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但就其内容来讲,无论是在所学历史知识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历史知识体系的传承上都与初中的历史教学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但各自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笔者结合“鸦片战争”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探寻中小初历史知识教学的衔接之法。

一、教之困惑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中小学历史类教材均将此内容收录。笔者在执教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四册第八课“鸦片的背后”一课时发现,此课不仅包括鸦片战争,还囊括了清末至民国建立前几十年的历史,如火烧圆明园、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等。仔细阅读教材之后,笔者深刻体会到历史常识类的知识,教学起来真的很难把握。如果不突出历史常识的特点,就不能加深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如果为了节省时间,走马观花,学生们听了就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以。迷茫之际,笔者借机向初中历史教师请教方法,可得到的答案真的是出乎意料,“你说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还要重头学,你不必讲得那么清楚。”笔者后来翻看初中历史教材,果真如此。那么,小学的历史常识教学到底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研读“课标”

小学与初中的历史常识教学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明晰其中的脉络,才能有的放矢,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寻求有效之法,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鸦片战争”这段历史常识,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又有何差异呢?

(一)课程目标上的差异

从课程标准上来看,《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出的要求有:(1)知识方面,了解一些我国的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2)情感方面,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达到的内容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而识记层次要占到全部目标的一多半。相比之下,小学更多地侧重于道德的培养,初中则注重知识的积累。

(二)课程内容间的差异

《鸦片的背后》一课涵盖了清朝末年 (1840~1900前后)近60年的历史,而在初中的这部分内容则设置了5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从具体的教学目标来看,小学《鸦片的背后》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鸦片的背后”这一话题,“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了解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原因,从中获得启发与智慧,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的志向。

初中《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由此看出,初中是通史类型的教材,小学是话题模块式的教材。如果没有历史知识作为基础,话题模块式教学就会很困难。虽然话题模块有自己的优点,但它破坏了历史内在的客观逻辑体系,也容易造成时序上的混乱。

(三)学习主体的差异

小学生与初中生在生理上、心理上、知识储备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丰富的课外知识的积淀,为学习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而小学生则不然,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只在懵懂之中,加之阅读量的缺乏和认知能力的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甄别教材,适当取舍,因材施教。

三、实践策略

既然小学生与初中生在知识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这样的差异。那么,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以主题活动为主线,衔接历史教学。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历史常识的学习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问题导引”“故事引入”“视频再现”等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刺激,一旦所引出的问题(史实资料)富有启发性,就会引起学生钻研教材,探讨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鸦片战争”前,教师可以提问“鸦片是什么?”“英国人为什么要把鸦片贩卖到中国?”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此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或翻看书本,使课堂教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朝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前进。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后,会产生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振奋和解决问题的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二)“博学古今”是基础

好习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激发了,那么,如何让这个兴趣得以保持长久,读书不失为一种良策,尤其是让学生读历史书。因为历史学科几乎会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产生联系,当你对历史充满兴趣的时候,各学科的知识也就几乎都会被你纳入兴趣的范围。这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求知”,才能把学习的“艰苦”转化为乐趣。在教学“鸦片的背后”课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 《上下五千年》《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等书籍,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了解正视这段历史。

(三)“掌握方法”是关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要把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教给学生。如学习历史事件,要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历史影响和意义等,学习《南京条约》的部分内容时,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是历史条约,了解签订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影响等。而在学习“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时,要确定这个是历史事件,要知道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以及当中的主要人物等。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常识,了解基本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他们走的更远。

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与初中历史常识的教学衔接,只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才能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使中小学教育更好地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鸦片常识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靠不住的常识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