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让言语自然生长

2018-11-30 10:25江苏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费敏伟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言语生长文本

江苏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 费敏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其意是指知识的生长应该如同种子的生长一般,从发芽到拔节,从开花到结果,自然生长。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借鉴“农业的方式”,给学生自然生长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让有“生命力”的学生自主“选择言语材料、开展言语活动”,在蓬勃的生命律动中,语言、思维、精神活泼地生长。

一、营造自由的生长环境

课堂呼唤自由与天性,正如生长离不开土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倾心培植“开放、自由、平等、活力”的“生态环境”,使学生浸润其中,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1.生长,需要自由的学习状态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成长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心境自由,想法自由,交流自由,展示自由。一是真情自发。师生平等、互尊合作是学生自尊、自重的前提。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二是思想自由。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场所。这里没有思想的桎梏,没有条条框框,有的只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表情达意。有的时候,就算是学生真的出现差错时,教师应本着尊重、理解、欣赏、宽容的心态,接纳他们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澄清困惑,让他们体面地、有尊严地改正错误。三是方式自主。潘光旦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像小鱼那样在池塘中快乐游弋”。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探究,做到“我的课堂我主宰”,让他们走向开阔,走向高远。

2.生长,需要互动的教学过程

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充分、有效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是真实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要尊重有生命的学生,尊重有生命的课堂文本,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敬的环境里一起学习、发现、探求。一是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明确师生关系其实就是“大小同学”间的合作关系,是一种“平辈”的合作、对话与发展的同学关系。只有教师明确这种关系,才能以平和、愉悦的心态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合作、对话、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在此基础上,还要改革接受性学习,拓展研究性学习,增加体验性学习,拓展课堂,延伸训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的广博创造条件。二是生生互动。学生学习之间的地位是自然平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巧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丰富的互动情境,使学生个性张扬、思维绽放、阳光学习。三是“人”“文”互动。教学中,教师应把文本看作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自己先和文本交朋友,再引领学生和文本真诚对话、交流,为文本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所感染,为文本中人物的命运所牵挂,为作者精巧的构思、谋篇所赞叹……演绎学生文本之间“知心朋友”般的深情。

二、找寻最佳的生长起点

立足学生,努力寻找学生语文学习真实的生长起点,对学生语文生长有着决定性作用。教师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考差异,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起点、态度起点等做出准确的解读,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1.发掘已有的生长原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齐飞共舞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言语的生长,而获得语言、思维、精神活泼泼生长的过程。这里的“生长”指的是在真实自然状态下学生实现生成性的动态累积发展。学情分析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探寻学生课堂生长点的有效措施。教师应正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潜在距离”,以“跳一跳,够得着”为原则,抵达学生的“最优发展区”。如在教学《月亮湾》之前,有位教师为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了以下思考:从文本中提炼出方位词并连词成段,初步感受从近到远的写作顺序,用文本中的句式学习用“(怎样)的(什么)怎么样、(什么)像(什么)”等句式把句子说具体。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把话说清楚、说具体,是在学生原有言语表达基础上的一种有效提升。笔者认为,该教师的思考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选对了适合学生发展的点,也就是选对了教学起点。

2.细究适切的言语内容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也就是说,“教什么”永远是前提,是核心要素。适切的言语内容,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教师应根据课标精神、文本特点,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这样的内容才是最简要的、最有效的、最能发展言语能力的。如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倪鸣老师在教学《石榴》这一课前,倪老师基于调查结果确定了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倪老师在精读环节抓住“喇叭”“石榴”这两处想象展开,品悟比喻句、拟人句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引领深刻的生长方向

儿童是有深度的。引领儿童言语生长的最终方向应该是深刻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对儿童生命的整体把握。教师要通过语文的方式引领儿童珍惜原生的语文特质,积累丰富的语文资源,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构建自己的语文世界,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蓄生长的力量。

1.积累丰富的言语材料

农业的特点之一是“种有时令,收有季节”。俗话说:“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是什么季节做什么事。”教育亦然。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语言学习规律都要求我们要重积累,重背诵,重阅读。那教师应该怎么教呢?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熟读背诵经典诗文,数量在二三百篇以上。经典诗文是语文的主食,是语文课堂要做的主功课;二是课外的大量阅读,数量在几百万字以上,这是语文的杂粮,这是语文的课外功夫。离开这两点无异于缘木求鱼,异想天开。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日不读书,则觉得言语无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股清泉,在“言语”这个泉眼处自然汇合,必然会使学生才思泉涌,妙语连珠。“冬天的校园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机。松树挺着直直的树干,绿油油的身躯,针一样的松叶,显得刚劲挺拔,风华正茂!它不怕寒冷的威胁,不怕严寒的袭击,在寒风中随风摇摆,寒冷在它面前甘拜下风。咦,从哪儿飘来阵阵幽香,循着香味,抬头仰望,哦,原来是不畏严寒的梅花。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诗句。”(选自三年级学生作文“冬天的校园真热闹”)

2.精选高效的言语实践

言语的提升本身就是在言语环境中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得来的。高效的言语实践离不开语文思维。冉正宝先生曾说过: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于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过程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直接的认识过程。简言之,“运用言语表达对语文对象的认识过程”融合了阅读、分析、提炼和创造。特级教师王树华在《金子》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全部精力”的真正含义,精心创设彼得辛勤劳作的三个不同的情景,读写结合,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头脑中出现了彼得辛勤劳作的许多感人画面,这不仅使学生对词语理解更加深刻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想象、如何读书。三个不同的片段,有三个不同的侧重,也用到了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个训练激活了学生的积累,使其通过遣词造句,闪烁着言语智慧,提高了言语能力。因为这个训练保持着与文本的联系,这对下文“真金”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3.构建自己的言语世界

尼采认为: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在语文学习达到一定阶段,外在语文材料的营养经过充分咀嚼吸收,内化成为自身的素养。这个时候,渴望的总是摆脱前人的窠臼,惟陈言之务去,审视天地万物,用的是自己的标准,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容和形式都带上了自己的标志和特质。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走进童心,提倡亲和,让学生们说“自己的话”,鼓励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如笔者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后,充分开发学生的言语潜质,捕捉学生的言语天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个性表达。学生把北大荒的秋天说得充满诗情画意:“秋天把豆荚逗笑啦,把高粱灌醉了,让它乐呵呵地唱着歌,还让榛树举着火把,像过节一样热闹。”“秋天是一位画家,他把北大荒的原野,涂得一片金黄,一片黑红,一片火红。”“北大荒的秋天像一场篝火晚会,榛树举起了火把,高粱放开了歌喉,大豆张开了笑脸。人们哪——被丰收的景象陶醉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言语的最大特性是“生长中”。只要我们善于洞察学生的言语冲动,发掘学生的言语潜能,捕捉学生的言语天性,相信他们的言语生长是惊人的。♪

猜你喜欢
言语生长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碗莲生长记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生长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生长在春天》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