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学三展”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浅释

2018-11-30 10:02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独学三学组学

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胡 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再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践行“三学三展”模式,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基于学生主体价值的语文学习模式,就需要借助高效提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三学”和“三展”的践行抓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效益的不断提升。

一、把握思维起始点,在“独学”中筑牢思维基石

1.在有效提问中开辟深度体悟的通道

所谓“独学”,就是在尊重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预习,将课文中一些生字词障碍、主要内容梗概等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既是对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一种信任,更是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重要举措。为此,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独立学习时设置难度、思维相匹配的问题,为学生的深度体悟开辟渠道。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讲述徐悲鸿为了向外国学生证明中国人很努力,励志学画,最后让外国学生刮目相看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需要让学生在深入体悟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感受徐悲鸿锲而不舍的高贵品质和对祖国一片赤诚之心的高尚情怀,但学生难以凭借自身的能力一下子达成这样的目标。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独学”之际,设置这样的问题:课文依照起因、发展、经过和结尾的顺序描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中,你对徐悲鸿形成了怎样的印象?

这样的问题直接契合即将深入教学的目标,同时与学生当下的认知能力相匹配,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了平台。

2.在有效提问中搭建自我展示的通道

学生有了自主性学习的权利和空间,这是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在学生形成了认知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就需要为他们搭建交流展示的通道,一方面借助交流来激活他们的内在思维,同时也让学生在享受愉悦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

还是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教学为例,由于学生的独立学习,这样的平台交流就需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自身特长,更需要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的特点入手,为学生的展示交流提供方便。在概括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时,教师就可以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别从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的结构模式来激活内在体验,历练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交流对徐悲鸿这一人物的感受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朗读、描写等不同的方式展开,在更好地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独学”是“三学三展”课堂模式的基础性工程,只有真正把握学生思维的认知起点,在独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才能借助于“独学”铸牢学生内在思维的基石。

二、紧扣思维提升点,在“对学”中蓄积思维动力

1.质疑辨析,在高效设问中强化思维认知

所谓“对学”,就是指充分发挥班级集体授课制的优势,组织同桌在相互研讨、彼此借鉴,或者是彼此争鸣辩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质疑和辨析能力,从而借助学生彼此之间的力量,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向深处推进,为促进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高效发展奠基。

如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就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隽永深远的意象表达了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词的第一二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来感知西塞山的内容之外,还需要紧扣词中最鲜明的词眼——“不须归”进行全方位地研讨。此时,教师就需要借助同桌之间的“对学”,围绕着词的表达主题深入思考:此时此景,词人张志和究竟“需不需要归”呢?一方面,教师将自主性思考、体悟和交流的空间完全交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为学生补充相关资料,为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奠定了基础。

正所谓“理越辨越明”,“对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争鸣、辩论的价值并不在于要分出高底,而是要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感知和体悟,凸显“三学三展”模式中“对学”的作用。

2.巧妙合作,在高效设问中铸造展示平台

由于“对学”是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集思广益的结果,为此教师所搭建的展示平台就需要充分考量两个学生的特点,尤其是要为学生彼此合作提供便利。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争鸣的平台,组织学生分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或围绕着任务进行不同维度地展现,让学生在展示中强化认知。

还是以《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为例,张志和“究竟需不需要归”,教师并不急于给予答案,而是邀请四组同桌上台,分别成立正方,即认为张志和需要归;反方,即认为张志和不需要归,最终搭建一场正式的辩论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论。

这样的方法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展示的是学生“对学”的成果,深化的是学生的内在思维,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链接思维扩散点,在“组学”中博取多维认知

1.开辟认知,在设问统领中丰富体悟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就在于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思维,可以将学生独特的认知作为全新的教学资源介入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扩展学生的认知思维。为此,“三学三展”的课堂学习模式,除了要巧妙地落实学生的“独学”和“组学”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通过“集体组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以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为例,从内容感知来看,教师紧扣题目中的“孪生兄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火星和地球之间因为有着哪些共同点,被称为是“孪生兄弟”?这一问题显然是覆盖全篇的大问题,并不是哪一位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值得运用集体组学的方式展开。为此,教师就需要从文本的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对火星和地球之间的相似点进行巧妙地设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地维度展开学习,丰富学生的体悟。

2.组团协作,在设问统领中集体展示

集体组学的价值就是彰显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用丰富的体验成果拓展和丰厚学生的基本认知。为此,教师在为学生拓展认知的基础上,借助于设问的方式进行组团式协作,为学生搭建契合集体展示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还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没有将教学的关注点局限在学生的学习上,还创设了这样的问题展示情境:教师将教室布置成“新闻发布会”的现场,邀请一部分学生担任研究火星的天文学家,另一部分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参与展示。在展示环节中,扮作“记者”的学生始终围绕着“火星与地球有哪些共性特点”为问题,向“专家”进行提问,让这些“专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对拓展资料的吸收,向参与新闻发布会的其他“记者”进行提问,为学生的组学交流与展示创设了高速通道。在这个过程中,扮作“记者”的学生作为提问者,其本身的问题就是对组学成果的一种展示,而扮作“专家”的同学,需要灵活而艺术化地处理和整合自己吸收的信息,对于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则更是一种有效地训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把握了“三学三展”模式的特点,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更多的同学都参与到展示交流的环节中,有效地引领学生在“独学”“对学”的基础上,将“组学”的效益最大化,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奠定了基础。

问题设置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生介入文本内在意识的效果,对学生思维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将高效设问与“三学三展”的模式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三学”中有抓手、在“三展”中有平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独学三学组学
影像组学在肾上腺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基于影像组学的直肠癌术前T分期预测
东莨菪碱中毒大鼠的代谢组学
影像组学在核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导学—自学—助学”教学模式与《汉语修辞学》的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培育学生“三学”素养
人物描写“三学”写作法
落实独学让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