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 陆 慧
古诗词教学提问情感画面我们课堂教学应该通过有效提问的艺术,从关键词语的解读、诗词画面描绘的意境、诗词对比教学等角度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读”对于古诗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对古诗词的关键词进行解析,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此的个性解读,不同的感受能够读出不一样的情感,所以说,“读”是古诗词传达感情的语言载体。
例如:《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段: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借助预习,你已经理解了哪个字或词的意思?
生:醉、吴音、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首先我们来理解这个“媚”字,大家一起来看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出示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的“媚”字)
师:在金文中,“媚”像什么?(女人)
师:这又是什么?
生:眼睛、眉毛。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一个人最美的部位,而女人的眼、眉,则更显得美好,所以这个媚字本来是好,讨人喜欢的意思。在这儿呢?“相媚好”它包含了什么意思?
生:在这里代表的是,大家互相夸奖。
师: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是怎样夸奖呢?(出示图画)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同桌两人,一人演翁,一人饰媪。试试吧。
教师: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想加入,我们的口气要柔柔的,短短的,谁愿意和我合作?
教师:老伴呀,刚认识你的时候我才20岁,现在我都满头白发了。
学生:虽然我们老了,但是我们有儿子,我们可以享福了。
教师:一辈子跟我生活在乡村,你后悔了吗?
学生:没有。因我能跟你过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教师: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读——
学生:读大儿……
师:是呀,他们就这样聊着,笑着,相互亲热地交谈着,就叫“相媚好”(板书:相媚好)一辈子相知相守,不离不弃,这是多么难得!谁来读读?生读。
教师:是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个“媚”字,让人醉了。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此片段以“相媚好”为课堂教学的引爆点,统领全词,突出对核心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会读到读懂,让言与意在学生心头和谐共生。通过这样的反复品读,让学生从“媚”字中走进这其乐融融的画面,穿梭进一段历史时空,浏览了作者的“世外桃源”,阅读人物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感,文字带来的温度,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它的厚度。】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小诗,尽管只有几十字,但诗人往往集中一些形象将一幅完美的图画展示给我们。再以《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为例,看教师通过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师: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画面,有没有感觉少了点什么?(此时播放流水声)
教生:好像没有溪水。
教师:答对了,那么溪水是怎么流淌呢?
学生:缓缓!
学生:叮咚!
学生:潺潺!
教师:说得好。但是,在这首词中“溪”出现了三次,那么会显得重复吗?重复的话,是为什么还要用三次?不重复的话,是为什么呢?
学生:是不重复的。虽然用了三次,但是每个都有不一样的含义。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教师:具体是什么含义呢?
学生:这三个分别代表了“溪岸”“溪东”“溪头”。
教师:嗯。回答正确。三个“溪”,三个地方是不重复的。绿水环绕在村边,将分散的画面连接成完整的画面。那么,伴随着溪水流淌声,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词。
师生齐读。
【以上教学片段结合诗词画面感强的特点巧妙设问、相机追问、适当点拨,带给了我们惊喜的发现,同时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该如何进行类文本教学的有效提问?】
对于词的形式特征,小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和理性归纳。教师设计对比教学,能有效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异同。
出示古诗《村居》,师:同学们都曾学过清代高鼎的《村居》,老师特喜欢这首诗中的春天,尤其是这首诗中的儿童,读着它,我也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留住这份童年的快乐吧!(齐读)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村居》。这是一首词,看看这两首《村居》,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一首只有一个部分,另一首有两个部分。
师:词分成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
生:字数不一。
师:词又叫长短句,句子长短不一样。
师:左边的是诗,右边的是词,看看题目,发现什么不同了吗?
生:左边只有村居,多了三个字。
师:这是词牌名,是一种可以唱的曲调。书写时中间要空一格,朗读时也要停顿一下。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指板书)
师:看看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是“村居”,右边的是“清平乐村居”。
师:(强调“乐”的读音)大家读一读。
师简介词牌“清平乐”。
【出现两首不同形式的《村居》,帮助学生建立对词的表象认识,以高鼎的诗《村居》导入过渡自然,为学生学习词《清平乐村居》做了铺垫,降低理解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