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色泽艳丽,色彩丰富,主要用于金属器皿的表面装饰,是一种特殊的釉料。它是以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矿物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研磨而成的粉末状彩料。用珐琅进行装饰的器皿称作珐琅器。根据胎体质地的不同,珐琅器一般可分为金胎珐琅、银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不同种类。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珐琅器又大致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等多种。四川博物院所藏银、铜、玻璃等胎质的珐琅器百余件,包含掐丝、錾胎、彩绘等多种技法。其中,掐丝珐琅和画珐琅的数量最多。
珐琅器多为手工制品,工艺极其复杂,以掐丝珐琅器为例,需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上百道工序。在金属胎珐琅器中,由于铜与珐琅的结合相对容易,且铜料价格相对低廉,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多见。铜胎掐丝珐琅在明代景泰年间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且外饰釉料以蓝色为主,因此铜胎掐丝珐琅又被称作“景泰蓝”。四川博物院珍藏的掐丝珐琅器也以铜胎为主,尤其以故宫拨交的最为精美。
清乾隆款铜胎掐丝珐琅勾莲纹文具一组,包括墨床(图一)、水盂(图二)、笔架(图三)三件,均以蓝釉为地,彩饰缠枝莲纹,底座鎏金并錾刻卷草纹,底心阴刻双方框“乾隆年制”楷书款(图四)。墨床长6.6、宽4.2、高2.2厘米,为规整长方体式,底座下有四足,棱边鎏金。墨床又称墨架、墨台等,因其形状常如床,故名。用于搁置墨锭。水盂口径2.1、底径4.5、高5.3厘米,鎏金唇口,腹部为瓜棱式,主体纹饰勾莲纹,颈部饰变形覆莲纹,胫部饰如意云头纹,配有铜勺,用于取水研墨。笔架长8.5、宽3.5、高 5.3厘米,呈山峰状,又名“笔山”,底座下有四足,胫部饰如意云头纹一周,两峰之间搁置毛笔。此组文具造型精美,掐丝工整流畅,填涂蓝、红、黄、白等传统珐琅釉料,纯正艳丽,与鎏金装饰相互映衬,光彩夺目。
图四 “乾隆年制”款
图五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勾莲纹瓶
图六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勾莲纹炉
图七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勾莲纹盒
图八 “乾隆年制”“慈”款
图九 “乾隆年制”“履”款
图十 “乾隆年制”“使”款
图十一 清 珐琅花瓶
图十二 “慎德堂制”款
图十三 近代 日本珐琅花瓶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勾莲纹香具一组,通常为瓶(图五)、炉(图六)、盒(图七)三式成套出现,一般还配有箸、铲等用具。箸用于夹香料,铲用于翻动炉中香灰,瓶则用来收纳箸和铲,炉为焚香之用,盒盛放香木或香饼[1]。该瓶高12.8、口径2.4、底径4.3厘米。唇口,直颈,鼓腹,圈足,口、足镀金。底阴刻楷书款识“乾隆年制”“慈”(图八)。炉高10、口径9.4、底径11厘米。双冲耳,折边口,短直颈,扁圆腹,三足,口、足及环耳边线镀金。底阴刻楷书款识“乾隆年制”“履”(图九)。盒高4.1、口径7、足径4.2厘米。馒头形,口稍大,圈足,口、足镀金。底阴刻楷书款识“乾隆年制”“使”(图十)。款识中的“慈”“履”“使”三字出自《千字文》,因“字无重复,且众人习熟,易于检觅”,所以“科场号舍、文卷及民间质库计簿,皆以其字编次为识”[2]。以《千字文》字序为器物款识并不多见,乾隆时期烧造的小型珐琅器精品常以此为款识,且同组制作的款识形式一致。此组香具虽锈蚀严重,其形制、纹饰、釉色等处仍显现出昔日的光彩。
画珐琅的技艺在康熙时期由欧洲珐琅艺人传入中国,与掐丝珐琅工艺不同的是,画珐琅需先在胎体上涂一层白釉,入窑烧结后,再在其平滑的表面上彩绘珐琅图案,焙烧后成型。铜胎画珐琅是画珐琅中最早出现的品种,其工艺上与掐丝珐琅有相通之处,装饰上又具有瓷器的色彩。画珐琅在清宫诞生之初,便是在皇帝的亲自主导下,由造办处工匠、宫廷画师及欧洲画珐琅艺人等人力、物力、财力共同参与完成的艺术品。除少量用于赏赐功臣、馈赠外宾以外,画珐琅大都作清宫陈设、典藏之用。
清代珐琅花瓶(图十一),高31.4、口径8.9、底径10.5厘米。瓶为铜胎,撇口,长颈,溜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白釉底书红彩“慎德堂制”楷书款(图十二)。口沿及圈足露胎,颈部淡绿彩为地,彩饰勾莲纹,腹部白地绘五子闹春图,辅助纹饰为如意头纹及双弦纹。“慎德堂”在康熙时期的瓷器上便曾作为堂名款出现[3],但常见慎德堂款器物以道光居多,光绪、民国时期仍有仿制。据《慎德堂与慎德堂款瓷器》[4]一文,红彩楷书慎德堂瓷器款识是出于道光皇帝的御旨。其所引道光十一年档案载:“七月十九日员外郎贻兴太监赵全来说,太监沈魁交御笔文本二件,一件道光辛卯,一件慎德堂制。铜镀金钟盘一件,传旨,照文本在钟盘上镌刻,得时填蓝,钦此。”此则材料所说的“铜镀金钟盘”及“填蓝”表明,“慎德堂制”款识在铜胎珐琅器物上也有出现,且为道光御书。就此件花瓶的纹饰构图及主题而言,与道光时期的粉彩瓷器多有相似,虽无明确证据表明此件花瓶为道光御制,但也属于画珐琅中的精品之作。
七宝烧是日本的金属珐琅,诞生于16世纪末,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鼎盛。其烧造工艺源于对中国景泰蓝的仿制,具有胎骨轻薄、釉料细腻、色泽艳丽、线条纤细、纹样典雅等特点。七宝烧得名于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包括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等多种珍贵材料,是佛经中被奉为七宝的物质。七宝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常作为日本国礼相赠。
四川博物院珍藏的七宝烧数量较少,以花瓶为主。近代日本珐琅花瓶(图十三),高92、口径22、底径23.4厘米,铜胎,敞口,束颈,宽肩深腹,下稍敛,足稍大,蓝釉地,彩绘飞鸽、花卉。近代七宝烧花瓶(图十四),高18.4、口径5.8、底径5.8厘米,铜胎,盘口,短束颈,折肩、瓜棱腹,腹下渐收,圈足。黑釉地,四面开光,开光内以蓝釉或绿釉为地,彩绘孔雀、鸳鸯、蝴蝶、家燕和花卉。这两件七宝烧花瓶都属于掐丝珐琅工艺,不同的是,它们所用的丝为更加纤细的银丝,釉料是透明釉,图案主要集中于同一面表现,特色鲜明。
图十四 近代 七宝烧花瓶
[1]关于香具瓶、炉、盒的功用另有一说:炉为烧香之用,瓶为储香之用,盒为盛放香粉之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92-293页。
[2](清)陆以湉:《冷庐杂识》,中华书局,1984年,第387页。
[3]沙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慎德堂制”款瓷器》,《东方收藏》2015年第9期,第57-61页。
[4]赵聪月:《慎德堂与慎德堂款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2期,第113-129+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