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端一
摘 要: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有机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在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礼仪思想和规范的基础上,探讨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礼仪思想和规范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作用,以及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礼仪教育;礼仪思想;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2-0004-02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軟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礼仪思想和规范,注重以“礼”立国树人,以“仪”规范行止。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礼仪思想和规范
中国是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记》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可见,礼仪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1.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思想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仁”“敬”“和”三个方面。其中,“仁”是礼仪的内在理性原则,“敬”体现的是人的内心情感,而“和”则是礼仪要达到的修养境界,三者相辅相成。
(1)仁。“仁”的观念早在夏商时代就已存在,它被用来称赞具有某种美德的人。从词源上看,仁最早似乎也与礼仪有密切关系。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仁”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所有的礼仪规范都必须符合“仁”的要求。那么,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仁”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道德准则。
(2)敬。“敬”为礼的根本精神,荀子曰:“仁者必敬人。”礼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形式。人首先要有仁爱之情感,有了爱就会有敬。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孝经》曰:“礼者,敬而已矣。”《唐律疏议》谓:“礼者,敬之本;敬者,礼之兴。”可见,礼的根本精神在于“敬”,这是自礼产生以来治礼、行礼和习礼者们的共识。
(3)和。“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和基本特征。“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不同事物相互结合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基础。《国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则提出了“和而不同”人际观,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把“和”看作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中庸》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它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礼仪规范
“礼”不仅是一种精神,而且是一种行为规范。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孝亲。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道德之本,教育的起点。那么,何为“孝”?《诗经·尔雅》曰:“善事父母曰孝。”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对于如何行孝,《礼记》提出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其中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
(2)尊长。《礼记》曰:“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其意即是,老人和自己的亲人差不多,比自己年长的人和自己的兄长差不多,所以对他们要敬重。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国古代,尊老风气非常普遍、盛行。《礼记》曰:“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即民众乡居要“以齿”为序,即使是老穷寡弱,也不能遗弃。
(3)谦让。古人非常强调谦让之德。孟子曰:“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这里的“辞让”就是谦让。孟子认为一个人要讲礼,首先要从谦让做起,因此他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人们从小要培养谦让之心。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8章)
(4)宽恕。古人认为人性是相通的,可以以己知人。“宽恕”就是用仁爱之心帮助他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宽厚待人。它包括:一是尽力帮助他人,成就他人,做到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注意理解他人,懂得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1.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988年,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提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不仅是古为今用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2.能够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华礼仪文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的礼仪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实施成效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真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不断提升礼仪文明素养,从而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左传》曰:“礼,身之干也。”司马迁也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学习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不仅是提高个人修养、塑造良好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礼仪教育中,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调动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在当前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进行积极的吸收,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使现代文明和传统礼仪两者能够有机融合,为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服务。
1.主要途径
(1)认真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最主要途径。礼仪课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做好课堂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现代礼仪教育,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让大学生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礼仪文化的渗透和熏陶。如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一些与传统礼仪文化有关的表演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比赛,以及传统礼仪文化讲座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这些活动,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习近平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他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实践是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指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个载体,让大学生深入社会,积极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并身体力行优秀的传统礼仪规范,做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承人。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要形成合力,打造一批传统文化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传统礼仪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4)发挥信息媒体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是文化传播十分重要的一种载体和手段。教学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从事礼仪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微信、微博等信息媒体,以形象、生动、便捷的形式,积极传播传统礼仪文化知识,让传统礼仪文化走进大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力量。
2.主要方法
(1)坚持知行合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不仅要解决“知”的问题,更要解决“行”的问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41章)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因而,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要取得实效,不能仅停留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上,还必须让大学生付诸于实践、落实于行动。
(2)倡导自省自律。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如果缺乏自省自律的精神,那么就很难取得成效。自省是一个人自我反省、自我反思的能力,自律是一个人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古人认为自省是一个人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人除了自省之外,还必须懂得自律。《礼记》曰:“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所谓“有礼”,就是要遵守行为规范,懂得自我节制。
(3)搞好环境熏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环境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思想品格的培育有重要影响。有人说,“学校无闲处,处处皆育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学校不仅要注意绿化、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更要积极营造育人的人文环境,把校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让校园的一景一品都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4)做好创新转化。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礼仪文化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历史局限性,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完善价值表达和实现话语转换,并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礼仪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历史使命服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参考文献:
[1]汤海艳.成人之道:中国传统礼仪及其道德教育功能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彭林.中華传统礼仪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刘青,邓代玉.中国礼仪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出版,2009.
[4]李荣建.中国优秀礼仪文化[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