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
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大专院校就业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专院校虽然能够完善国家赋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任务,但其就业指导体系构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大数据视域下大专院校就业体系构建的意义入手,结合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大专院校;就业体系;构建;意义;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2-0008-02
“大数据”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由许多信息流构成的庞大数据组,具有极强洞察力、决策力和实施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信息资产。其具有“5V”特征,即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eracity(真实性)、Value(价值密度)。大数据能够为国家战略提供有效支撑,但有效使用“大数据”才是根本。2012年3月,美国将“数据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并视其为“未来的新石油”。此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战略体系,将基于IT产业的竞争转化为产业体系、技术系统的竞争,实现了上下游资源的融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决策、经营系统。如今,我国已全面开启数据化时代,着力构建新的数字生存空间,不断推动人们生活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大数据已经上升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产业,能为所有的社会活动提供决策依据,能极大提升所有社会领域的运转效率。随着高校应用型创新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对于大专院校就业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大数据视域来看,大专院校虽然能够完善国家赋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任务,但其就业指导体系构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平衡。本文从大数据视域下大专院校就業体系构建的意义入手,结合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构建策略。
一、基于大数据视域的大专院校就业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效反馈学生综合就业水平
对学生群体进行“标签化”、数据化处理,能够综合各种数据指标,确保对其就业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从而更加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就业水平,并且通过数据化处理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所有情况,做到“一搜了然”,从而实现全数据管理;大数据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日常表现、考试成绩、综合评估等数据进行综合,并按照预设的模型对其进行评估,形成具有权威性、稳定性、综合性的数据报告,从而真实反映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企业提供识别及数据支撑。
2.有效实现市场供需关系对接
通过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学生就业平台,不断优化和培养供需体系,为学生提供合理流动的渠道,学校只需要发挥审核与监督作用,一方面提供学生就业能力综合数据,另一方面审核进驻企业真实性,就能够确保学生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随着“互联网+”不断融合发展,大量数据开始向集中化方向发展,随着各类数据平台的不断对接与完善,市场需求、输出供给、桥梁纽带逐渐成型,供需关系实现高效对接,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各个主体的需求。
3.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基于大数据视域的大专院校就业体系构建能够打破以往“证书论”的错误认知,能够将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解构,从而使企业找到完全契合岗位的员工。同时,学生必须进行职业规划,保持自己优质的履历,构建更为庞大的征信系统,培育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数据化”模式是最具权威的思考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思想偏差,学生在毕业之前、之后,都必须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规划。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找到市场需求关系,从而更好地设计自己的学习内容、实践重点、就业方向。
二、基于大数据视域的大专院校就业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数据信息整合不力
大专院校对学生就业数据信息记录不够全面,无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全面评估,也就无法通过大数据真实反映其就业能力。由于大专院校本身师资力量有限,很少有专业人员负责各种数据评估、综合和录入,因而学生就业信息很难进入高校系统。部分高校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学生的信息只有学校有,没有将学生的资料上传至平台,导致学生就业存在“瓶颈”,也就是说学生就业必须靠自己去争取,很多企业会以“空口无凭”延长其试用期。部分大专院校教育思想存在滞后性,没有认识到对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数据化”“标签化”的重要意义,只是就教育而教育,导致学生就业范围相对较窄。
2.就业预测指导前瞻不足
部分大专院校对学生就业市场预测不足,学科设置缺乏前瞻性、指导性,导致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学校的培养方向是应用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但由于对就业趋势分析不够透彻,所以教育培养存在混乱现象,无法做到有效指导。部分大专院校本身缺乏就业市场分析体系,只是被动地根据国家政策实施教育,上级要求设置什么学科就设置什么学科,没有符合自己优势的教育特色,导致学生就业存在局限性。由于大专院校向社会输出的人才定位相对较高,所以很难有效把握和对接前沿企业,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也就很难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导致学生本身也存在局限性。
3.人才评估定位不够准确
一些大专院校缺乏学生就业能力评估机制,无法通过“大数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也就无法为市场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导致培养对象被市场离弃。换言之,学生如果无法从学校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那么就很难针对自身情况进行设计,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一些学校对市场需求掌握不好,无法实施“订单式”供给机制,导致就业趋势培养存在差异。学校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学校只有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育才是最有效的。另外,学校没有形成完善的个体就业能力模型,大多是导师根据考试成绩进行主观性评估,而这种评估方式在就业市场中往往不具备借鉴意义,也就是说掺杂很多情感因素在内。
4.市场供需对接不够紧密
我国有着庞大的基础就业市场,但高端领域的创新型、管理型及应用型人才则相对缺失,市场供给比例仅有1/8左右,市场存在大量的人才需求缺口,而对应人才的未成功匹配率则在42.4%左右,说明供需市场对接存在严重失衡现象;大专院校在实施“校企对接”战略后,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使得供给机制固化,学生很难获得大范围的就业机会,只能偏安一隅,在自己的家乡进行就业;学校组织教育培训形式分析的机会较少,一般很难掌握自身的发展态势,也就无法根据“短板”进行补足,导致其人才生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大数据视域下加强大专院校就业体系构建的途径
1.开发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打造基于庞大数据资源的就业体系
大专院校要依托“大数据”优势,构建符合就业趋向的信息管理平台,每年将学生的培养情况、职业评估、就业能力等数据上传至网络,企业可以根据权限进行数据查询,可以选择在校生进行专业优化与培养,也可以选择毕业生直接录用;大专院校要成立就业联盟,对全国毕业生的就业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得到持续的支持,最终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征信管理平台;大专院校必须持续优化数据管理系统,做到时时更新,确保学生就业信息的有效性、稳定性,使大专院校毕业生能够始终“爱惜羽翼”,保持良好的就业履历,督促他们进行持续性的自我提升;高校与平台要建立合作关系,高校需保证所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平台则负责对所有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从而打造一个基于庞大数据资源的就业体系,并且按照“车轮滚动”模式运转下去,不断补充、更新现有数据,确保能够为全社会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人才。
2.加强前瞻就业信息分析,准确预测市场供需关系
大专院校要构建自己的就业市场分析团队,每年对市场需求供需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根据需求设置学科比例,将培养“有用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实现供需市场有效对接;大专院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学生理论、实践能力双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学生就业创造更为“宽泛”的入口;要建立资质评估机制,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能力进行考核,使他们能够满足专业化、应用型、创新型标准,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要定期分析国家政策导向,确保按照政策指引进行培育,保证培育方向正确,不致出现指导性的偏差。高校要定期分析市场需求情况,找准学校教育的切入点,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科学设置学科内容,让市场发挥好资源配置作用,让市场成为学科发展的引领者。
3.构建人才评估数据模型,建立人才分类储备体系
大专院校要建立符合人才生成和发展的数据评估模型,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思想道德等指标进行计量,从而让市场能够有效掌握人才的供给动态,在海量的数据资源中找到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极为细致,大专院校要通过数据平台对人才进行分类和解构,使分类标准更细、更准、更精,通过数据标签进行准确定位,让企业能够更快、更便捷地进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有效实现“双向选择”;大专院校应建立人才信息分类储备库,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还能够为市场提供多次选择权限,从而实现高端人才的供给。分类信息储备库的主要目的是记录人才成长及现状评估,从更透明、更公平的层面实现人才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分类权重,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构建人才评估数据模型,使模型的使用能够社会化、全民化。
4.加强市场人才需求分析,构建人才数据共享机制
大专院校应适当给予用人企业权限,让他们能够对人才使用情况进行适度的更新,这既便于学校对自己培养的人才进行持续跟踪,為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后续培训,又能够为在校学生的培养提供借鉴与考量;学校应与企业建立人才数据共享机制,共同分析市场需求动态,从而掌握培养方向,为市场培养有用的人才。人才共享能够使企业通过相应的平台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而人才也可以在平台上找到心仪的企业,实现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另外,学校应加强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每季、每半年、每年都要出具就业报告。这样,学校不仅可以审视自己的培养方向,还可以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型进行改进。学校还要对企业进行把关,对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核,为学生提供就业策划,使学生逐渐向市场需求靠拢,形成畅通的供需体系。
四、结语
大专院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全周期支撑,从技术、知识、思想、培训等视角进行综合性的指导。要依托大数据构建自己的人才就业指导机制,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平台,不断满足市场需求;要提升大专院校学科建设水平,不断优化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市场供需关系预测,保持动态培养供给能力,确保市场需求与高校培养相一致,从而实现就业效益最大化、最优化,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最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姜宇国.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大专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4).
[2]阳作林.“互联网+”时代下大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6(02).
[3]温雷雷.大数据视角下的大专院校就业工作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2).
[4]李照清,吴越.大专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09(06).
[5]高金宝.大专院校就业指导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