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

2018-11-29 01:33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新教育 2018年28期
关键词:氯化钠微粒观念

□ 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李 燕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研究发现,在海南省初高中衔接问题突出的原因除了初高中课标要求、教学内容的差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强调的是记忆和反复强化,而高中教学中则更加重视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加上试题难度大、类型多,需要记忆、消化、理解的规律、定律、方法等内容特别多,所以仅靠初中形成的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是无法应对这么复杂的学习情况。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界定

目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是在2016版高中化学课程标中所确定的,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五项内容描述。由于初中化学教学中还没有涉及化学反应平衡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针对初中化学的教学建议中套用高中化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不十分合适。查阅文献可知,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通常还有另外一种描述方法,用 “化学观念”“化学思维和方法”“实验探究和应用”“科学精神和态度”等四个方面描述,这种表述方法更加精炼,概括性更强,不分学段的差异,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采用了第二种方法描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初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

经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如果把做好衔接教学的落脚点仅仅放在高一进行,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不仅会增加高一教学的压力,取得的效果也不够理想。笔者认为,衔接教学必须从初中做起,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方法、能力、思维和意识等学科素养的衔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观察、发现、感悟、思考,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分析、会思考、有能力,这样进入高中以后才不会因为学习内容的巨大差异而产生畏惧和困难。本文以化学观念为例阐述具体教学策略。

化学观念是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和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所形成的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也就是说,化学观念是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要定律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综合、归纳形成的概括性的观念,化学观念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的思维,掌握化学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学科素养的根基所在。

化学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形成的过程。而我们的日常教学往往是以课时为单位,缺少整体设计,不利于化学观念的构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建构化学观念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深度解读学科观念。化学的学科观念很多教师都可以说得出来,但是每一个学科观念具体含义有哪些?每一章节中的哪些内容是这一观念的具体承载?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一观念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这是很多教师都不清楚的。所以,化学观念构建的第一步就是把学科观念进行深度的解读。解读方法如右图所示:

以微粒观的解读为例,微粒观的基本理解如下: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3)微粒是相互作用的。

其中“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具体内容有: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②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⑤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⑥溶液的溶质有的是分子,有的是离子。⑦酸具有相同的通性是因为酸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氢离子。⑧碱具有相同的通性是因为碱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2.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在充分理解和解读化学观念后,教师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化学观念的构建是一个逐步积累和认知的过程,在相关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逐渐渗透。例如初中化学(以人教版为例)中对微粒观构建的整体规划如下图所示:

3.分阶段具体落实。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对微粒观的构建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进入微观世界”,以第三单元为主,指学生初步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开始从微粒的角度去构建化学物质。第二阶段为“认识‘三重表征’含义”,“三重表征”是化学学科最独特的表达方式、学习工具和思维模式,初中化学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第四、第五单元)的学习开始认识“宏观”“微观”“化学符号”的三重表征的基本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阶段为“逐步形成‘三重表征’思维模式”,从第六单元开始,再次进入到具体物质的学习,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以“三重表征”的模式去认识化学物质、化学变化,并培养用学科观念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解析】《认识氯化钠》

大部分老师都会认为这一内容教学非常简单,所以关于氯化钠的教学,往往是几句话、几张幻灯片就结束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物质,确是完善学生微粒观的重要一环,只是被我们大多数老师忽略了。

关于对氯化钠的认识,我认为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氯化钠,在第三单元课题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学习了离子之后,归纳了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并列举了常见的例子,这是初步将家里常见的食盐与微观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关联起来,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氯化钠。第二阶段是从溶液中存在的状态认识氯化钠,在第九单元课题1中,认识溶液时,我们一般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对比蔗糖溶液与氯化钠溶液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氯化钠在水溶液中也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在第十单元课题2中,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通常会用图1来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我们在解读这幅图时,重点往往放在发生变化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上,会把没有变化的氯离子和钠离子忽略掉,其实对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微观示意图,很好的验证了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第三个阶段是氯化钠的深度认识,在第十一单元课题1中,教材和课标对氯化钠的要求都很低,“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为了强化微粒观的构建,在本课题学完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能够生成氯化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从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如何能更快、更多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仅可以强化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还能进一步加强对“氯化钠是离子构成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微粒观、元素观、守恒观、分类观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

图2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氯化钠的认识就不再是“氯化钠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的用途”这两个知识点,而是如图2所示的知识网络及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及知识逻辑。

从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学科观念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之间,也非独立于其他知识和观念单独存在,所以学科观念的构建必须是基于教师的深度理解和完整规划。如果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按照上述策略构建微粒观,那么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学习离子反应、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就不会感到非常抽象、难于理解,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转化时也能够很好地适应从多重角度去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就能很好地与高中化学教学进行衔接。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素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科观念的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思维,当学生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学科素养时,也就具备了打开化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无论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之间的跨度有多大,只要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科素养,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变化,能够很快适应,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难度自然就会降低。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关键还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把以往的“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课堂上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基于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氯化钠微粒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氯化钠水溶液结构的研究
循环凋亡微粒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健康观念治疗
FePt纳米微粒有序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