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膜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

2018-11-29 02:51刘满庆
现代农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病株种薯覆膜

刘满庆

(青海省互助县丰之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海 互助 810500)

目前青海省互助县内种植的马铃薯主要品种主要有:下寨65、青薯2号、青薯9号、陇薯5号。

1 马铃薯全膜栽培技术

解决了自然降水被大量蒸发,降水保蓄率和利用率低、春季作物无法下种或出现“卡脖子”旱导致减产等问题;破解了困扰旱作农业区降水利用率低的难题,从根本上改变了青海省旱作区农业生产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结束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是在田间起大小双垄后,用地膜全覆盖,在垄内播种作物的种植技术。

地膜作用:增温、保墒、防除杂草。

1.1 选择地块

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土层较厚的梯田或缓坡(15度以下)旱地。

1.2 秋季覆膜

前茬作物收获后至封冻前,及时深耕耙地,起垄覆膜。此时覆膜能够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解决了旱作区作物因春季土壤墒情差和降水稀少造成出苗困难和前期生长受到抑制的问题,秋季全覆膜土壤湿度可提高40%。

1.3 合理施肥、起垄覆膜

覆膜前每亩施有机肥2~3m3,马铃薯配方肥(40%)50 kg 或尿素 30~40 kg、磷酸二铵 15 kg(过磷酸钙40~50 kg)、硫酸钾20 kg翻入土壤耱平。然后用起垄机耕翻起垄,要求垄沟宽窄均匀,垄脊高低一致。最后用120㎝的地膜全地面覆盖,两幅膜相接处在小垄中间,用相邻的垄沟内的表土压实,每隔2 m横压土腰带,覆膜后1周左右,地膜紧贴垄面或在降雨后,在垄沟内每隔50 cm打孔,使垄沟内的集水能及时渗入土内。

1.4 土壤处理、防虫除草

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整地起垄时,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0.5 kg加细沙土15 kg或乐斯本200 g拌细沙土15 kg,制成毒土后撒施,连作或隔1~2年种植马铃薯的地块用55%敌克松0.4~0.8 kg/亩拌入细土撒施杀菌;起垄后用氟乐灵乳油每亩100g对水后全地面均匀喷雾,然后覆盖地膜。

1.5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选择优质高产脱毒种薯。种薯切块不宜过小,切块重量不低于30 g,每块带有1~2个以上的芽眼。4月中下旬用打孔点播器种植,株距为25~30㎝,每亩保苗3500株左右。先用点播器打开第一个播种孔,将土提出,放在旁边,孔内点籽,打第二个孔后,将提出的土放在第一个孔口,覆盖了第一个孔,以此类推,播种要对地膜的破损少,膜面干净没有浮土,且播种深度一致,为18~20㎝,使出苗整齐均匀。

播种后25 d出苗。出苗期间注意观察,如幼苗与播种孔错位,应及时放苗,以防烧苗,播种后遇降雨,会在播种孔上形成板结,应及时将板结破开,以利出苗;出苗后查苗、补苗和拔出病苗。马铃薯对硼、锌微量元素比较敏感,在开花和结薯期,每亩用0.1%~0.3%的硼砂或硫酸锌、0.5%的磷酸二氢钾、尿素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一般每隔7 d喷一次,共喷2~3次,亩用溶液 50~70 kg。

1.6 适时收获,清除废膜

一般在9月中旬以后,大部分茎叶枯黄或根据市场适时收获,收获后及时整地并清除废地膜。 2014年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2855 kg,比露地栽培平均亩产2388.9 kg,全膜栽培产量比露地栽培增产19.5%,大薯率提高15%以上。

2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

2.1 马铃薯晚疫病

2.1.1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茎和块茎。病斑在叶片上,多发生于叶尖和叶缘,初为黄褐色,不规则形,天气潮湿多雨时,病斑迅速扩大,外缘呈水浸状,生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叶片背面更明显,常成霉轮状,为此病的特征。病叶很快腐烂变黑,发出特殊的腐败臭味。

2.1.2 病原:属真菌藻状菌的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菌丝无色,无隔膜。

2.1.3 侵染循环: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靠带菌种薯传播和越冬。种薯带菌播种出苗后,形成中心病株,遇潮湿天气,病斑上产生孢子囊,侵害周围病株,病菌借气流传播,在田间多次重复侵染。

2.1.4 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及时消灭中心病株,是防治晚疫病的主要环节。(1)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经济而有效的途径。(2)选种无病种薯是防止初侵染的主要环节。(3)喷药防治。开花前后定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当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时,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系统性防治,每隔7 d喷一次。或者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喷施68.75%银法利悬浮剂75ml/亩防治效果最好。甲霜灵不可长期使用,以勉产生抗药性,交替用药效果较好。(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平衡施肥,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2.2 马铃薯黑胫病

2.2.1 症状:此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生活于种薯表皮组织的细胞间隙,沿维管束扩展。病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黄化,地下茎的皮层与髓部变黑,表皮破裂,呈水渍状腐烂。变黑部分直达母薯,薯肉湿软腐败,发出酸臭气味。

2.2.2 发病条件:高温利于发病,土壤嫌气条件,能使带病薯块较快腐烂。土壤干燥,病害不易扩展。贮藏时过湿,常使轻病薯块腐烂,形成烂窖。播前切薯时,病菌能通过切口和伤口接触传播。

2.2.3 防治方法:(1)选种抗病品种;(2)挑选种植脱毒种薯;(3)改善贮藏条件:贮藏窖勿过湿,注意通风,剔除病薯,防止传染;(4)整薯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液消毒;(5) 严格选地,实行轮作;(6) 药剂拌种:用55%敌克松按种子量的0.7~0.81/1000进行拌种,当天拌种当天播种。

2.3 马铃薯环腐病

2.3.1 症状识别:此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可引起地上部分茎叶萎蔫,地下块茎发生环状腐烂。从薯皮外观不易区分病、健薯,病薯仅脐部皱缩凹陷变褐色,在薯块横切面上可看到维管束环变黄褐色,有时轻度腐烂,用手挤压,有黄色菌脓溢出,无气味。发病轻的病薯只部分维管束变色,切面呈半环状或仅在脐部稍有病变;感染严重的薯块,因受到其他腐生菌的感染,可使维管束变色而腐烂,用手挤压时,皮层和髓部即可分离。感病严重的薯块作种薯时不出芽,或出芽后即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早期病苗出土晚,生长缓慢,植株瘦弱,叶片卷曲发黄,自下往上逐渐萎蔫枯死,此类病株多数不结薯,即使结薯也少而小,易烂掉。晚期病苗,开花后显病,顶部叶片变小,叶子脱水变色,有1~2个枝条或全部枝条萎蔫下垂,变枯黄,能结薯,但所结薯多在地里腐烂。

2.3.2 防治措施:马铃薯环腐病应采用以控制种薯传病和选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无病留种田。精选种薯,严格拔除病株,单收单藏,专作留种用。切片消毒与药剂浸种。切块播种时,切刀先用75%酒精消毒。播种前每100 kg种薯用5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70~100 g加适量干细土拌种,或用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800倍液浸种薯,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2.4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优良品种连年种植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染,尤其是马铃薯病毒病会导致马铃薯严重退化,造成马铃薯产量降低20%~50%,严重的达80%以上,甚至绝收,严重阻碍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发现可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20余种,在我国严重发生的马铃薯病毒病有6种(见表1)。

表1 我国严重发生的马铃薯病毒病

防治方法:培育和利用抗病、耐病品种;通过马铃薯脱毒技术,恢复品种优良特性;切断传播途经,重点防治蚜虫;栽培和药物防治。

2.5 马铃薯早疫病

2.5.1 为害症状:马铃薯早疫病发生较晚疫病稍早。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近圆形,身褐色,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界线。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田间一片枯黄。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块茎很少发病,发病块茎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2.5.2 发生规律: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高温多湿,植株生育衰弱,利于早疫病的蔓延和侵染,发病较重。受病叶片常提早干枯,降低块茎产量。

2.5.3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要尽可能减少马铃薯生长的逆境状况,保证植株需要的水肥条件,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2)收获后深耕灭茬,减少翌年初侵染源;(3)马铃薯封垄后,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每隔10 d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 d喷1次,共喷3次。

猜你喜欢
病株种薯覆膜
“旱优73”覆膜直播栽培技术研究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织物覆膜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用于滑动部件的类金刚石碳覆膜特性及其应用
西北高寒地区马铃薯种薯的收获与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