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英
(民和县新民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青海 民和 810808)
西北高寒一季作地区马铃薯一般每年9月份收获,种薯贮藏期从上一年的10月份至翌年的4月末长达7个月。此时正值北方高寒地区寒冷时节,在不具备调温、调湿、通风设备的现代化专用性种薯贮藏库的前提下,长期以来大多采用半地下式、地下式贮藏库储存种薯。在整个贮藏管理过程中,如温度、湿度、通风三个重要管理指标控制得当,可以提高种薯出库率及种薯活性,为保苗、丰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马铃薯种薯的收获应该在避免冻害的前提下尽量推迟,让块茎充分成熟。在收获前15~20天用化学药剂或机械、人工方式杀灭秧蔓,促进马铃薯表皮木栓化的形成。刚收获的马铃薯种薯要选择晴好天气在田间晾晒3~5天,然后进行预贮。预贮应选择在开阔、通风的场地进行,一般经8~10天的预贮即可达到种薯贮藏的安全水分。预贮的作用一是加速种薯生理后熟过程的完成,使其有机械损伤的表皮加快愈合;二是有利于种薯散发热量、水分、二氧化碳,防止种薯人库后表面结露现象的发生。在预贮过程中要严防雨淋、冻害的发生。
种薯贮藏库应具备坚固、安全、防湿、防寒、隔热、保温、通风排气性好的要求和防虫、防鼠、灯光杀菌、照明等功能,并备齐各种温、湿度监测器具。晚熟品种可采用上述控制体系较健全的通风贮藏库(窖)贮藏,中早熟品种必须采用机械制冷恒温冷库贮藏。在种薯入库前可用五氯硝基苯(TCNB)、百菌清等全库喷雾,并用石灰水喷洒地面,彻底进行消毒。种薯入库前10~15天要将库房门、窗、通风孔全部打开,充分通风、换气。种薯入库时库温调整至8~10℃、空气相对湿度85%~90%。
种薯堆码分散堆和袋装堆码两种。
种薯堆放的高度不宜超过库房高度的2/3并且堆放的绝对高度在2 m以内为宜。侧边用板条、秸秆等透气物隔挡,以增加贮藏容量,以不漏种薯、通气为宜。堆放时沿库长方向在薯堆中间 (距地面和两边80~90 cm)放置一根直径100 mm以上打孔的PVC管,此管与送(抽)风机连通,在薯堆内形成一个立体的通风系统。
以50 kg丝袋装为例,以垛八九袋高为宜,码放成“井”字垛,沿库内通风流向每隔2~3 m留出一条30~40 cm的通风道。库内贮藏量以600~650 kg/m2为宜。
另外,马铃薯种薯贮藏应做到专库专用,同一库房不能存人多个品种或多种级别。特别是试验品种、原原种、原种等都应单存单放,以防混杂和传染病害,影响种薯纯度和质量。
马铃薯种薯贮藏管理工作的要点主要做到 “三个及时”,即及时调节和控制库内温度、湿度和通风。
根据北方高寒地区的特点,种薯入库后大致可分三阶段进行管理,即种薯入库后至11月末为第一阶段,12月初至翌年2月为第二阶段,3月初至出库为第三阶段。温度不仅对马铃薯休眠期长短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贮藏种薯的质量。
种薯贮藏的第一阶段种薯正处于准备休眠状态,呼吸旺盛、释放热量较多,所以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应以通风换气、降温散热为主。具体做法是在确保种薯不受冻害的前提下,打开库房所有门窗和通风孔通风降温,温度控制在3~4℃为宜。
种薯贮藏的第二阶段正值寒冬季节,应以保温防冻为主,库温控制在2~3℃。种薯库顶层防寒效果不好的库房必要时应生火炉或通暖气,严格控制库房温度。
种薯贮藏第三阶段气温逐渐转暖,温度回升较快。此阶段前期库温应控制在2~4℃;后期如果种薯未萌动(特别是4月下旬)要逐渐接近室外气温,以利于种薯幼芽萌动,以备播种。
整个种薯贮藏期,库房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左右。种薯入库前期湿度较大,应采用石灰吸湿法或加强通风降低种薯湿度。种薯贮藏第二个阶段是种薯最易受冻的危险期,此阶段应封闭所有库房门窗,利用通风孔每天进行累计2~3 h的通风。此阶段的通风可带走种薯表面的热量、H2O、CO2和供O2。种薯贮藏第二阶段的通风管理由于外界湿度较低,具体操作难度较大,但它事关贮藏工作的成败,应予以高度重视。种薯贮藏第三个阶段的通风量应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而增加,直至种薯出库前l0天左右将库房门窗、通风口全部打开。
马铃薯种薯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在整个贮藏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种薯贮藏期间的通风状况直接影响种薯的质量。贮藏期间如果通风不良,会在种薯库内积聚大量C02,不但妨碍种薯的正常呼吸和种薯播种后的出苗率及植株的正常发育,而且还容易引起由于呼吸作用和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各种生理性病害,如黑腔病等,降低种用价值。
半地下式种薯贮藏库要利用库房地面部分加设窗户,地下式种薯贮藏库要安设适量的紫光灯,利用散射光和紫光灯能够使种薯产生杀菌和抵御各种病原菌入侵的物质如龙葵素等,而且散射光还有一定的抑芽、提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