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恒 ,阚家寿
(南京市浦口区种子管理站,江苏 南京 211800)
秦优19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08、2009年分别通过国家黄淮区和长江下游区油菜审定。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化杀型不育两系杂交种,为了充分挖掘其高产高油潜力,探索集其成配套栽培技术,2010~2011年度,陕西鸿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进行不同生育时期喷施多效唑试验,以便考查多效唑对秦优19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1.1 品种:秦优19号,由陕西鸿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15%可湿性粉剂,由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提供。
1.2.1 试验地点:浦口区永宁镇张圩村陡门组阚家寿家责任田。
1.2.2 试验方法:根据试验要求,采取统一品种用量分墒播种,统一苗床管理,统一大田移栽,分期喷施多效唑,与对照CK未喷比较,统一大田常规管理等方式。苗床播种分四个小区,于2010年9月20日同时播种,其中处理1、2、3于2010年10月17日秧苗四叶期统一第一次喷施多效唑,亩用15%多效唑40 g兑水40 kg喷雾。2010年10月31日四个小区统一按苗床顺序移栽大田,每小区移栽面积0.1亩。11月20日,处理2、3亩用15%多效唑40 g兑水40 kg第二次喷雾。2011年2月20日蕾薹期,处理3亩用15%多效唑40 g兑水40 kg第三次喷雾。
1.2.3 种植方式:采用苗床播种育苗,大田移栽。播种期2010年9月20日,移栽期10月31日。采用等墒、等株距穴栽,每墒定植210株,株行距33 cm×50 cm,亩基本苗4000株。移栽前每亩基施25%复合肥50 kg加46%尿素5 kg。12月13日亩追施46%尿素15 kg。收获期2011年5月24~26日。
多效唑在10月17日秧苗四叶期第一次喷施,结果见表1。
表1 秧苗素质
2.1.1 地上部:10天后苗色较对照明显转黑,叶片相对紧凑;喷后20天 (移栽前),株高平均较对照矮2 cm,开盘度平均较对照小0.5 cm,根颈粗均较对照增加0.5 mm,最大叶长较对照减少2 cm,宽增加0.3 cm。
2.1.2 地下部:主根颈土下2 cm处分叉根数较对照多0.67条,须根多0.67条。
多效唑在11月20日霜前第二次喷施。移栽大田20天后,在处理2、3小区喷施,30天后考查,结果见表2。
表2 越冬期苗情
2.2.1 株高:均较对照矮2 cm,较处理1矮1 cm。
2.2.2 总叶龄:处理1、2、3同为12片,较对照均少 1片。
2.2.3 开盘度:处理2、3均小于处理1,为 1.5 cm,小于对照2.5 cm。
2.2.4 根颈粗:处理2、3较处理1增加 1 mm,较对照增加2 mm。
2.2.5 最大叶:长度处理2、3较对照均短4 cm,较处理1短2 cm,宽度较处理1多1 cm,较对照同多1 cm。
因特殊干旱和12月下旬至1月份试验区品种第9~13张功能大叶全部冻死,田间油菜一片枯黄,直至2月上中旬温度回升才现青,苗小苗弱,各项性状指标无法考查比较,故只调查了各处理的株死亡率。
返青期各处理死亡情况分析:因低温干旱,导致试验田油菜株死亡率上升。据2月20日调查(见表3),越冬期成苗数分别为395株、396株、394株、395株,至返青存苗数分别为328株、333株、331株、316株,死亡株数分别为 67、63、63、79株, 死亡率分别为16.9%、15.9%、16.0%、20.0%。处理 2、3死亡率与处理 1基本一致,均较对照轻3.1~4.0个百分点。
表3 返青期油菜株死亡率
成熟期经济性状调查结果见表4。2011年6月1日,三个处理与对照实产,处理1为4.8 kg、处理2为4.9 kg、处理3为5.2 kg、对照为4.25 kg,折亩产分别为48 kg、49 kg、52 kg、42.5 kg。 处理 1、2 较对照达显著差异,处理3较对照达极显著差异。
表4 成熟期产量
今年由于气候因素,试验小区植株生长量较小,冻死株率较高,无倒伏存在。
综上所述,多效唑在秦优19号上喷施具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和增产作用。苗期喷施能促秧苗根系增多,防止高脚苗,促进壮苗;移栽大田后喷用能促根颈增粗、控叶徒长及提高抗冻性能;蕾薹期连续再喷,可增加二次分枝,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因今年气候干旱,冻害严重,返青后的性状无法区别考查,建议在以后的正常年份不同地区布点继续做好试验示范,让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充分挖掘该品种高产高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