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吉祥 图/冯 超
我们很多小读者,都被爸爸妈妈或者亲友叫过“宝贝”,你一定也有这种经历吧?生活中的一些贵重物品,也常被人称为“宝贝”。可是在今天很多人的眼里,“贝”是一种很常见甚至是很普通的海产品,它为什么能和“宝”连在一起呢?这就涉及我国货币的起源了。
你平时买书、买笔、买玩具什么的,都要用钱。可是,在四千多年前的时候,人类还不知道什么是钱,那时人们之间的交换都是以物换物,刚开始时,数量也不多,很难说谁赔谁赚,反正换回来的物品都是自己需要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需要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问题也跟着来了。比如一个人抱来了3只鸡,另一个人拿来了2个陶罐,这鸡怎么换陶罐才合适呢?这时,人们想出一个好办法,找一种大家都同意的物品作为交换的标准,就假定是羊吧,通过商量人们规定1只羊可以换5个陶罐,也可以换10只鸡,还可以换一小堆稻米……于是,2只鸡就可以换1个陶罐了。
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各地交易的标准不一样,有的地方是羊,有的地方是猪,还有的地方是兽皮或者丝织品,所以,不同的地方交易起来还是很麻烦。再者说,不论是牛羊,还是猪狗,大小也不一样,也不能按一个标准来。因此,人们多么需要一种各地都认可的物品作为交换的标准呀!
后来,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物品,它就是产自南海的海贝。因为这种海贝的腹部有开口,很像一排排牙齿,所以人们叫它齿贝。这就是当年人们使用最多的一种海贝。
古人为什么选择海贝作为交换标准呢?首先,当时人们大多居住在今天河南、陕西、山东、河北这些距离南海较远的地方,人们很难得到海贝,所以海贝就显得很珍贵了。其次,海贝个头儿很小,携带很方便,又很好看,很让人喜爱,有些人就把它穿起来做装饰品。最后,贝壳比较硬,耐磨损,可以多次交换。由于这样的一些原因,海贝成为大家都认同的交换标准,也就是最早的实物货币。
变成货币的海贝身价倍增。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多次出现商代君主把海贝赏赐给臣子的记载,那时叫“赐贝”,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死去后,他的墓中也要放进许多贝,意味着他想永远占有这些财富。
现在的“宝”字只有“玉”,没有“贝”了,这是因为在今天,贝已不是什么珍稀之物了。时代发展了,字的含意也随之有了变化。“贝”字虽然不是简化的“宝”字的组成部分了,可许多与价值有关的汉字都少不了“贝”字,如财、资、贵、贱、费等,你能翻翻字典,再列举几个与“贝”有关的汉字吗?
声旁表意的形声字
说到形声字,语文课上老师肯定给你讲过:形声字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可是,你知道吗,有不少形声字,声旁和形旁都有表示意义的功能呢!
比如上面的文章里提到的“贱”字,这就是一个形旁和声旁同时表意的文字。形旁“贝”表示“和价值有关”,而声旁“戋(jiān)”则有“小”“少”的含义。以“戋”为声旁的字很多,比如钱(大钱是金银,小钱是铜钱)、笺(小纸)、浅(水很少)、残(较轻的伤害)等等,这些字的形旁规定了字义的大体范围,而声旁“戋”则附加了“小”“少”的属性。怎么样,汉字是不是很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