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 校蓉蓉
自古以来,朗读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环节。语文是有声的艺术,其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没有朗读的学习是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预期效果的,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强化朗读训练,使得学生提高自身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自然通畅。学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阅读、了解和把握,顺理成章地就把文章的内容消化吸收了。积少成多,加之融会贯通,很多东西可信手拈来,表达的框架多了、活了,下笔便可“如有神”。
朗读教育的最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因为朗读就是一种口授教学。“声情并茂”的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向学生传递出文章的情感色彩,还能够使得学生和作者产生心与心的共鸣,在文章的意境里进行灵魂上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热爱,从内心上对朗读有着极大兴趣,迫切想要去朗读,去了解文章,想象着文章所构建的画面,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变化。范读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能体会到的默契与心灵和思想上的交流会越来越多。老师对范读的强化,可以让学生在之后的朗读中,把作者所要构造的画面进一步抽象立体化。
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发现了朗读的重要性,他们在语文教学中下意识增加了朗读教育的比重,然而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老师过多注重朗读,忽略了范读,使得教学时间大部分花在了学生自行朗读文章、讨论文章和理解文章上。然而自行朗读会让学生的朗读面狭隘,语文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一进行抽查指正。通常来说,学习领先和学习积极的学生往往会受到老师的格外关注,这一部分人很容易被抽查到朗读。在他们的朗读过程中,老师和其余学生都可以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评价和改正,久而久之,其朗读会明显比一般的学生强很多,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尚且还好,而反观低年级的学生,其成效微乎其微。低年级的学生入学时间短,所认识和理解的东西少,若让其自由朗读,朗读方式和习惯不对,根基便打不牢,学习了无趣,更何谈提高?据科学实验表明,老师的范读可以刺激学生语言的发展,它可以将书面语言系统转移至大脑,然后自行消化和吸收,其效果远远高于自己默读。强化老师的范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朗读的进度和朗读中的轻重缓急,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老师。朗读固有套路,但套路需要创新,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更好地去理解文章。
老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能够达到同等效果的还有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尤其是那些刚入学的学生和那种缺乏想象力的学生,通过情景再现,模拟出文章中的画面,再加上适当的背景音乐,能进一步使得“场效应”完美化,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所要营造的意境里,能实现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并且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课本时,老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和人物表演,使学生们真切地融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如同身临其境,强化体验,能够与作者达到“心灵相契合”。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再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进行大声朗诵,可以更深层次地去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情韵和艺术灵魂,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很多文章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着独特的文字魅力,尤其是在一些诗词中,情景再现可以自然而然地在思想品德和审美上找到合适的定位,于无声中让学生迷途知返,走上正轨。
每个学生有着其对文章的不同感悟,因而他们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会加上自己独特的感情色彩,老师不能否认学生的这种感情是错误的,相反,老师更应该鼓励和尊重他们。学生的新想法和新思维的扩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老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并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相应的指导,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化认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朗读强化,及时鼓励学生朗读。学生是需要被鼓励的,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而如何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价是老师们需要格外注意的。
例如:老师在学生朗读时,他们会停止翻看手中的教案,全神贯注地审听,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学生完成朗读之后,根据每个同学的朗诵情况进行不同的点评,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做出有针对性、具体性和价值性的指导。一般情况下,像“你的朗读很有味道”“读得不错,继续加油”“很有感情的朗读”等这种廉价的表扬是不会出现的。有欠缺性的评价,不能从根本上去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更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朗读兴趣。
老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在自行朗读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风向标,领略到朗读的奇妙之处。学生把老师所教导的和自己所掌握的灵活应用,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可以使朗读更加有滋有味,让文章展现力更强,情感更加丰富。
小学语文朗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重视朗读教育,掌握合适的朗读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性训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是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