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入声字在开原方言中的声调演变探究*

2018-11-29 03:33红,那
关键词:阴平阳平官话

朱 红,那 琳

(1.渤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声调是汉语最显著、重要的外现韵律特征。作为有声调的语言,汉语声调经历着从繁到简的变化过程,其中入声的消亡是促使声调朝简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一些方言中仍相当完好地保留入声声调或处于入声向舒声转化的过渡阶段,其整体发展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因此古入声研究一直是方言语音研究的重点内容。刘俐李将官话古入声发展演变现状归纳为江淮官话保留入声,西南官话区个别方言点以及山东章丘、利津等方言点保留入声,其他官话方言区入声已舒化[1]。

入声的分化和消亡是历时演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官话方言古入声的研究以入声调和入声韵的舒化演变为主,通过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调查描写,分析古入声字的演变条件、原因、方式和过程,探索入声的发展和演变轨迹。除运用传统语言学方法外,还借助了社会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推动官话方言入声的深入研究。开原方言属东北官话,东北官话区入声已完全舒化,李荣[2]2-5、贺魏[3]172-181等人在官话分区时总结了东北官话古入声的总体演变规律,但目前研究成果不足,仅有古入声调舒化情况统计和与北京官话的读音差异对比,都处于共时描写阶段,缺乏由点及面的历时演变研究。

一、开原方言入声调演变情况调查

为调查古入声字在开原方言中的实际读音情况,我们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方言调查字表》(1981年版)中的中古入声字为调查文本,选取551个口语常用字进行读音调查(见表1),其中不读或没有这种说法的入声字不做调查,共计43个(搨、鑞、摺、靥、苶、缉、什~物、札、擖、钵、钹、捋、聒、弼、讫、杌、焌、术白~、秫、搉、浞、籆、、缚、镬、廓、柞、踱、铎、忒~杀、稙早~禾、饬、檗、轭、虢、毂、斛、笃、複、柎、掬、锔、慾)。此次调查点确定为开原新城区,新城区是开原市的旧城区,是开原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开原方言的发源地和代表。本次选定两位发音人:胡杰,女,60岁,初中学历;杨光,男,60岁,初中学历。运用田野调查法获取开原方言中古入声字的今读音情况,并用宽式音标进行记录。

异读字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读音的字。本文界定的异读字只考虑声调因素,忽略声母韵母的异同,若一字有两种读音,声母韵母不同但声调相同,则不算异读字,如“给”有[kei213]和[ti213]两种读音,但只有上声一种声调,则不算为异读字,这种情况我们称作调内异读。

(一)清入声字的声调舒化情况

清入声字归入四声是东北官话的重要特点之一。李荣在对官话方言分区时提出,北京官话的古清入声字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没有明显的条理性但体现了综合性[2]3。贺巍在总结东北官话特点时提到:“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的比北京多。”[3]173

在调查选取的305个开原方言清入声字中,261个字无异读现象。其中83个字今读阴平调,占31.8%;51个字今读阳平调,占19.5%;34个字今读上声调,占13%;89个字今读去声调,占34.1%;4个字今读轻声。44个异读字中包括42个两调字和2个三调字。调查结果表明,开原方言的清入声字归入去声占比最高,归入阴平次之,归入阳平和上声比例较小。

(二)浊入声字的声调舒化情况

在入声转舒声过程中,东北官话的浊入声字较有规律,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次浊入声字归入去声。

1.全浊入声字变阳平

开原方言全浊声母入声字共计132个,128个字无异读现象。其中97个字今读阳平调,占75.8%,8个字今读阴平调(楔、疾、饽、突、屐、夕、掷、淑),3个字今读上声调(蝶、蜀、属),20个字今读去声调(洽、涉、穴、秩、术、述、倔、鹤、特、或、惑、剧~烈、剧戏~、辟、射、寂、获、曝、瀑、续),4个两调异读字。

2.次浊入声字变去声

开原方言次浊入声字共计115个,110个字无异读现象,其中102个字今读去声调,占93%,3个字今读阴平调(捏、曰、摸),2个字今读阳平调(膜、额),3个字今读上声调(抹、掠、辱),5个异读字中包括4个两调字和1个三调字。

在上述统计结果中,调内异读的字并未算作异读字,且 “喝、卜”这两个有轻音异读的字也并未算做异读字。

表1 开原方言入声字归调统计

二、方言接触对开原方言清入声字演变的影响

李荣在《汉语方言分区》中根据入声字的有无区分了官话方言,官话区基本没有入声,不过入声调演变的路径是不同的,由此根据古入声字今调类为分区依据之一,划分出七大官话方言区[2]5。在官话区中,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入声字今声调演变情况最复杂,尤其是清入声字,归入四声,分布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李荣认为大概与方言混合有关[4]。方言混合与方言使用者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人口的迁移则会导致不同方言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一)移民历史与开原方言

开原是一座开发历史较早的辽北古城。早在战国时期,燕国为防御外敌入侵,在开原和新民一代附近修筑长城,巩固政治势力。辽金元阶段,东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如高句丽、女真、契丹等民族,人口的聚居使东北地区大范围开发,发展到明清时期,开原成为明代的边境要塞。正由于开原的边塞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居多的文化环境,导致开原一代东北地区成为关内罪犯的流放之所,特别是开原的尚阳堡地区,是清代三大流放之所之一,仅次于宁古塔和卜魁。这里被流放的犯人多是关内文化程度颇高的被贬朝臣和科举作弊者,这些“流人”的涌入为辽北地区带来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氛围,开原地区的人口结构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可谓五方杂聚[5]。清朝时期,统治者奉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土地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开垦土地,但这一政策导致后代人丁不入户籍,加之官吏压榨,使得贫苦百姓不得不迁移别处自谋生路。东北地区的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吸引了一批关内无地的苦难人民迁居东北。与此同时,清朝末期,日俄邻国的贪婪魔爪伸向东北,清政府采取行动,对东北地区的政策也从封锁转为开放,鼓励并组织计划了一大批关内人涌向东北,康熙三年,“开原设县当年,就有民户1 900余户,近万人编入户籍”[6]。除此之外,19世纪末到民国时期,黄河下游地区频发战乱和饥荒,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事件爆发,山东及部分河北灾民纷纷移民东北,20世纪中期河南的灾荒事件,也导致部分河南人迁移到东北地区。

陈彩章认为:“移民东三省人口,百分之八十为山东人,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7]贺魏在《东北官话分区》中也指出东北汉族移民的两条路线,分别为胶州半岛跨渤海湾的海路路线和沿山海关至辽西走廊的陆地路线[3]172。辽宁位于东北三省的最南端,是关内通往东北的必经之路,开原位于辽北地区,山东和河北等关内移民多迁往辽宁或继续北上,都需经过开原或沿途定居。

由此可见,各时期的移民历史都对开原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语音的变化速度虽不及词汇,但较语法而言,语音也是处于缓慢变化之中的语言要素,入声字的读音是由有至无的动态演变过程,由移民因素导致的方言接触也必定会影响入声字的读音。

清入声字在《中原音韵》时期绝大多数归入上声,根据高晓虹在《北京话古清入字归调历史及成因考察》中统计得知,自《合韵》和《李氏音鉴》以来,北京清入声字归入四声现象明显,但都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特征及变化趋势[8]。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相似度高,北京话清入声字的发展变化可一定程度展现出东北官话的发展变化,由此可知,开原方言清入声字的演变经历应该也是由归入上声到归入四声。

(二)冀鲁官话对开原方言清入声字声调演变的影响

河北移民是东北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与辽宁也处于交界地区,地理位置优势导致两地人口往来频繁,移民便利,两地方言不断接触、互相渗透。参照刘淑学在《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的统计结果,河北方言无入声区清入声字今声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石家庄为中心以南地区主要归入阴平;第二,唐县、顺平一带归入四声,但归入上声比例高达70%;第三,保定以北的无入声区归入四声,北京附近地区归入阴平和去声比例较大[9]114-128。由此可见,河北无入声区清入声字的发展变化是由南至北逐步演变。表2展现了河北方言清入声字的归入情况。

表2 河北方言点古清入声字归调统计① %

由南到北的变化主要南部以阴平为主,逐渐向中部转变为上声增多,再向北过渡到分布阴、阳、上、去四声。

开原方言清入声字归入四声的特点与河北北部方言点的特点相似度极大,都是阴平与去声居多,阳平与上声较少。这可能是河北南部和山东石济片和沧惠片地区清入声字读作阴平地区的部分移民涌入北上,方言接触导致开原方言一些清入声字归入阴平,河北内部由南至北呈现出的过渡性特征也印证了这个观点,通俗地讲即开原方言读阴平的部分清入声字可能是受河北和山东冀鲁官话的影响。

(三)胶辽官话对开原方言清入声字声调演变的影响

语言是无生命的,其传播与扩散都是语言的使用者造成的。由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水路发达,胶州湾和渤海湾为山东的移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条件,东北地区的移民中山东移民数量最庞大。此外,山东地区移民进入东北也具有较长历史,清代早中期,一部分胶东移民来到了辽宁东部,为辽东方言奠定了基础;后至清代末期,已定居在辽东的山东移民、山东新移民和部分辽宁新移民共同北上吉林,共同奠定了长白山地区的方言基础,但同时也掺杂了其他的方言[10]94-100。辽宁方言中,胶辽官话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胶辽官话对开原方言的影响。胶辽官话的清入声字多数归入上声(见表3)。

表3 胶辽官话方言点古清入声字归调统计② %

上表所选方言点是由南至北的顺序,其中莱阳、烟台和普兰店属胶辽官话区登连片的烟威小片,清入声字今读基本无阳平。清入声字在胶辽官话中基本读上声,总体趋势是由南至北归入上声比例逐步减少,山东半岛的方言点归入上声的比例超过70%,但辽东半岛归入上声比例逐渐降低,最低至31.2%,但归入阳平比例上升,从分布比例来看呈现出归入四声的特征。

由此推断,开原方言部分读上声的清入声字可能受胶辽官话影响,辽东半岛的胶辽官话虽读上声比例大,但已有归入四声的趋势,这可能受东北官话的影响。这是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在方言接触过程中互相渗透与影响的结果。

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是研究入声存亡、演变和分化的重要韵书。对《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探究,学界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官话是《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罗福腾将《中原音韵》清入声字今在牟平方言中归入声调作统计,归入上声的比例高达77%[10]104;刘淑学也曾对顺平方言的音系与《中原音韵》音系作比较,两者音系基本相同[9]114-127。学界虽对《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有争议,但通过与现代方言语音对比得出的相似性结论可以说明周德清这部著作是对当时语音的写照,“入派三声”和入声的消亡也不是凭空想象。若胶辽官话是《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那么开原方言清入声字归入上声也极有可能来源于《中原音韵》时代。

三、开原方言清入声字演变的其他原因分析

语言具有社会属性,方言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也会带动方言的发展与变化。语言的使用者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会受主观的语言态度影响进行相应的语言选择,这种选择大多具有某种社会原因。

(一)“伪入声”对开原方言清入声字归调的影响

白樵洲氏在《北音入声演变考》中提及过去作诗词曲赋都讲平仄押韵,北方话中入声很早就消失了,一些北京地区的文人雅士为了念出韵味刻意追求,对于入声短促调心生向往,因此在用去声代替入声[11]86。俞敏也认同这种现象,提到 “有些老先生为追求讲究,老喜欢在北京音里念出个入声来”[12]。黎新第将这种只出现在读书音中的去声现象称为“去声运动”,也就是后人称的“伪入声”[11]87。可以看出,将一些入声字念成去声是一种人为追求和社会风气,也是语言使用者语言态度的表现,因此北京官话中一些读去声的清入声字可能来源于这次“去声运动”。早期开原地区的“流人”有可能保留这一习惯,并逐渐对开原方言中的入声字读音产生影响。

(二)普通话对开原方言清入声字归调的影响

清声母入声字归入上声的比例较高是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的重要区别特征。但在开原方言的清入声字统计中,读上声的比例却是最低的。表4对清入声字在开原方言、北京话③和普通话④的声调归入情况进行对比。

表4 开原方言、北京话与普通话古清入字归调对比 %

通过开原方言与北京话、普通话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古入声字归入上声的比例都是最低的,阳平次之,归入阴平和去声的比例分别都高于30%,所占比例相差较小,可以看出,开原方言的发展趋势是向普通话语音靠拢。

近些年来,随着普通话推广的深入,全国各地普通话达标率不断提高,这对方言语音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张世方认为:“当地人的语言态度对于语言发展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至关重要。”[13]也就是说,自信的语言态度会在某种程度上抵制社会的制约力量,反之则会推动社会的制约力量。开原市隶属于铁岭市,是东北小品和二人转的发源地,其方言词汇广为流传,但这只是喜乐文化的代表。其实,东北官话区人民对自己说的“东北话”有着深度不自信的态度,甚至在书面语写作和公共场合讲话时刻意纠正,青年人更具代表性。因此不自信的语言态度会促使东北官话在普通话普及推广的强大社会制约力量下,向普通话的方向逐步靠拢,开原方言也不例外。将开原方言261个无异读的清入声字与普通话声调对比,222字声调相同,相似率达85%,这也是开原方言清入声字归上声居多的特点逐渐消失的重要原因。

综上可知,中古入声字在开原方言中已全部舒化,入声字的演变包括入声韵和入声调两部分,此文也仅讨论了入声调的演化情况。其总体特征为全浊入声字基本归阳平,次浊入声字基本归上声,清入声字归入四声。在探讨清入声字今归入四声原因时主要从方言接触角度出发,但这是引起语言发展变化的外部推动力量,并未涉及语言内部因素对清入声字声调舒化的影响,如声母韵母,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河北方言点清入声字归入声调情况的统计数据参考自刘淑学《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一书,只节选7个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其论著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②表3中关于胶辽官话清入声字归于声调的数据参照钱曾怡主编的《汉语官话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出版)中第三章罗福腾编写的胶辽官话部分,该文选取23个方言点,本文节选8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点。

③北京话的统计数据来自钱曾怡主编的《汉语官话方言研究》中张世方编写的第二章北京官话部分的统计结果。

④普通话的统计来自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2011年出版)。

猜你喜欢
阴平阳平官话
退休5年后落网的国企女高管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云南蒙自方言的连续变调
养子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特定语言环境中异读词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