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惠片“阳平上”三调类方言的单字调与连调

2023-05-12 09:39桑宇红张香爱
关键词:字组黄骅阴平

桑宇红,张香爱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引 言

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很多三个单字调的方言。“三调方言主要分布于官话区的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中,约占官话地区以县或县级市为单位的方言点的12%。此外三调方言还分布于江西省赣语吉茶片和客家话于桂片交界处的井冈山、宁冈两地。三调方言的分布可谓非常广泛。”(1)张世方:《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张世方根据三调方言各点的共时声调系统将官话区内的方言分为八个类型,分别是:1.阳平、去声合并的烟台型;2.阳平、上声合并的银川型;3.阴平、阳平合并的滦县型;4.阴平、上声合并的渑池型;5.阴平、去声合并的新绛型;6.上声、去声合并的延长型;7.去声分化归入阴平、阳平的莱州型;8.去声分化归入阳平、上声的古县型。(2)张世方:《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

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后来各地方言按照声母清浊情况又各分阴阳,出现四声八调的情况。河北方言现存五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四调类(平、上、去、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及三调类(平、上、去/阴平、阳平上、去声)的情况。有入声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太行山麓一带。河北方言呈现出来的五、四、三调类的情况表现出方言调类简化的趋势,本文将从河北方言三调类类型入手,进一步探讨三调类方言的形成演变情况。

根据我们调查统计,河北省三字调方言主要分布在沧州地区的泊头、沧县、沧州、海兴、青县、黄骅、孟村、盐山8个县市,石家庄地区主要分布在井陉县,唐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滦南、滦县、丰南3个县市。张世方将三调方言归纳为八种类型,指出冀鲁官话的山东、河北接壤的博山、庆云、沧州一带的三调类方言主要是上声并入阳平调类即以银川型为主(3)张世方:《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这些方言区阳平与上声合并后形成的调类,其调值与周围方言的上声相同(一般读 44或 55),文中提到唐山、石家庄的三声调属于阴阳平合并的滦县型。刘淑学(4)刘淑学:《冀鲁官话的分区(稿)》,《方言》2006年第4期。、钱曾怡(5)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45页。也有类似论断,他们提出冀鲁官话中的滦县型主要分布在河北滦县、行唐、井陉,其特点是古平声不分阴阳,与上声、去声共为三调。但据我们从连调层面进行考察,井陉和滦县并非一种类型,因为前者连调层面仍旧表现出平不分阴阳,而后者却表现为平分阴阳。

据调查,河北三调类方言只有阳平和上声合并的银川型以及阴平、阳平合并的滦县型。但是只单纯从单字调分合是很难看出这些类型之间的内部差异以及彼此关系,尤其是调类归并的方向难以断定,因此只有进一步考察这些方言的连调情况进而从单字调与连读变调的演变关系才能进一步验证这些三字调方言内部读音的层次差异。本文只单独讨论阳平与上声合并的“银川型”方言。需要指出的是,“银川型”只是声调表层形式单字调合并的表现,在底层形式即连调层面上,“银川型”内部差异很大。张盛裕对银川方言三字组的连调系统进行研究,证实了银川话上声调在一部分连调中尚且独立。(6)张盛裕:《银川方言三字组的连调》,《方言》1987年第2期。张安生在研究银川话阳平、上声合并史时指出银川话单字调有阴平、阳平上、去声三类(7)张安生:《银川话阳平、上声合并史新探》(上),《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但在连调的某些条件下阳平、上声可以区分,该文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两调的合并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平衡发展。河北也有阳平和上声合并为一个调类的“银川型”三字调情况,但尚无对河北的“银川型”三调类方言单字调和连调关系的充分研究。

一、单字调及连调表现

河北方言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冀鲁官话的沧惠片,即与山东博山、庆云接壤的沧州地区的8个县市,具体包含泊头、沧县、沧州、海兴、青县、黄骅、孟村、盐山,它们内部差异不大,下面以黄骅方言(8)本文的黄骅方言指的是黄骅市常郭镇方言。为例来展现这类方言单字调和连调读音情况。

(一)单字调

单字调共3个

调类调型调值例字阴平224东该灯|搭拍哭阳平上55门懂买|百塔毒去声51动快饭|刻月麦

黄骅话的声调演变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来源于古浊平的阳平字与来源于古清上、次浊上的上声字在该方言中合并为一个调类,在单字读音中不能区分:如时浊平=使清上=[θ55]、移浊平=椅次浊上=[i55]。

2.没有保留入声,中古入声字在该方言中派入阴平、阳平上、去声三个调类。其中,清入声派入阴平的比例较高,全浊入声主要派入阳平上,次浊入声主要派入去声。

从古今调类的对应关系看,三个单字调是对阳平和上声进一步归并造成的。

(二)两字组连读变调

“连读变调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由于人们对发音动作简便的要求,语流中相邻音节的声调在调型调值方面发生一种相互协调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变调”(9)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对北京话和汉语方言里的轻声进行全面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以往基于北京话的轻声理论加以重新审视,并根据汉语方言里轻声的表现及其与连读变调的关系把轻声归入连读变调”(10)李小凡:《汉语方言的轻声变调》,《中国方言学报》2006年第1期。。本文分别从非轻声与轻声两个角度考察黄骅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情况,并从单字调与连调的关系入手,结合相关方言,深入挖掘该方言三声调的形成过程与演变趋势。

1.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

黄骅话共有3个单字调,即阴平224、阳平上55,去声51。在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中,产生两个新调值:24调和53调。(见表1)

表1 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表

在词汇连调中“阳平上+阳平上”的组合中阳平和上声两个调类存在部分对立:

①阳平+阳平,前字由55变为53,后字不变调。即55+55→53+55。

回门[xuei55-53mn55] 拔河[pɑ55-53x55] 盘头

②阳平+上声,前字由55变为53,后字不变调。即55+55→53+55。例如:

③上声+阳平,前字、后字均不变调。即55+55→55+55。

④上声+上声,前字由55变为53,后字不变调。即55+55→53+55。

当前字都是阳平时,阳平+阳平=阳平+上声(53+55);当前字都是上声时,上声+阳平≠上声+上声。当后字都是阳平时,阳平+阳平≠上声+阳平;当后字是上声时,阳平+上声=上声+上声;即零=领[li55],零钱领钱胡=虎[xu55],老胡[lɑu55xu55]≠老虎[lɑu55-53xu55]。(见表2)

表2 非重叠式两字组(词汇性)轻声连读变调规律表

在非重叠轻声词汇中,做前字的阳平、上声既发生了部分合并但又尚存部分对立,表现出部分同音,部分不同音的状况:如后字轻声前字阳平时前字读55,后字轻声前字上声时前字读24,表示它们的语音对立;而上声前字变读55、53的情况就与阳平前字读音混并了。

2.非重叠式两字组(语法性)轻声

表3 语法功能词轻声连调规律

表4 助词“过”轻声连调规律表

3.重叠式轻声

黄骅话的重叠式轻声主要存在于名词、动词和亲属称谓中,该方言的阳平与上声虽然在单字调中合并为阳平上一个调类,但在重叠式轻声中,阳平与上声不混。(见表5)

表5 重叠轻声连调表

此处亲属称谓词与名词变调一致;动词与名词稍有差异,阳平+轻声=去声+轻声,摇摇=要要,阴平+轻声与上声+轻声的前字变调相同,均为中升调24。

二、调类合并方向性与调值的优选

黄骅方言三调类是由原本四调类阳平和上声合并而来,究竟是阳平向上声合并还是上声向阳平合并?河北“银川型”三调方言属于冀鲁官话沧惠片黄乐小片,钱曾怡介绍黄乐小片特点是:“本小片24个县市中有沧州、沧县、青县、泊头、孟村、盐山、黄骅、海兴(以上河北省)、庆云、无棣、博兴(以上山东省)11处只有3个声调,普通话读阳平的字这里读为上声。”(11)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第157页。文章明确指出是阳平并入上声,“这个调类的调值与周围方言的上声相同(一般读44或55)。”如:

例字 济南 博山 沧县

时 42 55 55

史 55 55 55

“今沧州方言中,阳平和上声仍能分开,但调值非常接近:阳平读54,上声读55,而临近的沧县两类合并统读55。比较周围其他四调类方言阳平读53的事实,可以认为阳平调合并到上声的过程可能是:阳平53→54→55上声”(12)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第145页。。

据我们考察沧州阳平上合并的方向是上声并入阳平。我们先来看河北沧州地区三调类方言及周边四调方言单字调调值的具体表现(见表6)。

表6 沧州地区声调分布表(13)黄骅与孟村是据笔者调查而来,其他参考钱曾怡等:《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方言》1987年第3期;李旭:《河北省中部南部方言语音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张媛媛:《沧县方言语音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河北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

观察上表,三调类方言调型调值均比较一致,阳平上调值都是55(或44)。但四调类方言阳平和去声调型调值比较一致,均是降调,而上声和阴平的调值表现又大致可分两类:南皮、东光、吴桥、泊头一类,献县、河间、任丘、肃宁一类,两类的阴平和上声大致呈现对调模式。

我们认为,只有拿三调类最相邻的四调方言,且这个四调方言属于其他调类的调值调型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比较才最具说服力。上文钱先生举证济南与博山、沧县进行比较在地域上相距过远,不能保证它们同属一类方言。以南皮为界,其上面方言点属于相同调型模式的方言,其四调类情况对我们考察三声调阳平上的合并方式才有意义,而南皮以下方言不在我们考察之列。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沧县这个方言点,它同时存在三调和四调方言,其三调类读音情况与黄骅方言一致,其四调类与前面我们轻声连调式前字读音一致,阳平是高平调,上声是中升调。为了更清晰地看到这种合并关系,我们列出沧县及其周边的调值调类比较表(见表7)。

表7 沧县及周边调值调类简表(14)参考张媛媛:《沧县方言语音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三调区运河以东地区与四调区运河以西地区的阴平、阳平、去声调值近乎相同,仅多出上声调类和调值24,因此我们认为三调区是上声向阳平的合并,24→44(或55)是一种常见的调值合并现象。

对于合并的调类,学者们提出可以通过轻声前的变调看出其早期的声调系统。林茂灿、颜景助通过实验得出轻声和原读声调相比,能量会减弱且音长会大幅度缩短,这种性质使得轻声对它前面的音节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相反,由于轻声的音高由前字的声调所决定,因此,前字的声调有较大可能保持其特征而不易发生变化。(15)林茂灿、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方言》1980年第3期。平山久雄用山东方言的“轻声前变调”来构拟一些方言早期的声调系统。(16)平山久雄:《从声调调值演变史的观点论山东方言的轻声前变调》,《方言》1998年第1期。张世方也认为“轻声前变调”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反映早些时候的声调状况,这和轻声的性质有关。(17)张世方:《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

既然在轻声前字多能保存单字调的早期声调,从表3和表5我们知道黄骅方言在“子、头、着、了”语法性轻声和重叠轻声都表现出阳平本调是55,上声是24的情况,且与表7中第一种运河以西及运河以东地区情况完全一致。据此我们认为黄骅方言今天的三调类情况是晚近由四调类演变而来的,合并之前四调类调值情况大致应是:214、55、24、51。这是一种单向性的上声读为阳平的调类合并情况。而对于其它四调类情况,阴平是平调,阳平是高降调,上声是曲折调,去声是低降调情况却很难变读三调类型。这也证明该地区高平调型和中升调型是较为容易发生调类中和然后混并的情况。

当然,不得不承认通过连调确定调值实际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吴永焕从连调与单字调的派生关系的角度导致“连调的音系不透明”的三种现象进行了论述:一是连读变调的中和,即单字调原本分立,在连读语流中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合并;二是连调派生过程的多重繁复,即有些连调是在其底层调语音形式基础上直接派生的表层调读音形式,有些连调则是经过多次派生过程才实现的连调形式;三是单字调的历时更替,即派生连调的单字调在声调历时演变进程中率先发生变化,而连调的语音形式仍保留在人们的口语中。(18)吴永焕:《汉语方言连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方言》2014年第3期。

比如,相邻的孟村也是三字调方言,其单字调无论在调值还是调型方面都与黄骅方言几乎相同,但是在连调层面调值表现却不同,下面将会论及。

三、“银川型”内部差异比较举隅

(一)银川话

银川话是阳平、上声合并的三调类方言的代表,在兰银官话56个方言点中,有47个方言点属于三调类方言,而属于阳平上合并的三调“银川型”就有39个方言点,占比非常高。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河北方言“银川型”与真正银川话的差异,我们下面将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银川话阳平与上声合并,共有阴平、阳平上、去声三个调类。其中,阴平为[44],阳平上为[53],去声为[13/113]。(19)张安生:《银川话阳平、上声合并史新探》(上),《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见表8)

表8 银川话两字组连调表(20)本表引自张安生:《银川话阳平、上声合并史新探》(上),《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银川话的非轻声两字组连调,仅在“阳平上+去声”这一连调模式中可以区分阳平与上声。当后字为去声时,若前字为阳平,则前字保持本调[53]不变;若前字为上声,则前字变为[35]。如“妨”=“纺”[53],“防线[53+13]”≠纺线[35+13]。但是在黄骅话中,阳平与上声在去声前不能区分,如“妨”=“纺”[55],“防线”=“纺线”[55+51]。

在黄骅话的非轻声两字组连调中,仅在“阳平上+阳平上”这一连调模式中可以区分阳平与上声。除了“上声+阳平”是55+55外,其余都是53+55。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区分阳平与上声。但是银川话的“阳平上+阳平上”全部为53+53,在这一连调组合方式中不能区分阳平与上声。

在轻声两字组连调中,当阳平上作前字时,黄骅话的阳平与上声调类不混。银川话的阳平与上声表现与此有所不同:当前字为阳平时,在轻声中前字不变,读[53];当前字为上声时,在轻声连调式中有时前字不变读[53],有时变为[35],说明还能进行部分区分。

(二)孟村话

冀鲁官话沧惠片黄乐小片的三字调方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无棣、庆云,及河北省东南部的黄骅、孟村、青县、盐山、海兴等地。这些地区的方言都属于阳平、上声合并的银川型。但是三字调方言存在内部差异。以黄骅话与孟村方言为例,这两个地区阳平与上声在单字调中已经完全合并,在轻声前两字组连读变调中大多可以区分阳平与上声,但是在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中情况不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阳平与上声在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中可以区分;另一种是阳平与上声在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中不能区分。下面以孟村方言单字调与非轻声连调的关系举例说明。

1.老派方言

孟村方言单字调分别为:阴平214,阳平上55,去声51。孟村方言的新派与老派在非轻声连调中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阳平上+阳平上的组合方式中。(见表9)

表9 孟村方言老派非轻声两字组连调表

在孟村方言老派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中,“阳平上+阳平上”的组合方式与黄骅方言相同,除了“上声+阳平”保持本调不变外,“阳平+阳平”“阳平+上声”“上声+上声”前字均变为降调。当后字为阳平时,若前字也为阳平,则连调后变为31+55;若前字为上声,则连调后调值保持55+55不变。当前字为上声时,若后字为阳平,则连调后调值保持55+55不变;若后字为上声,则连调后调值变为31+55。因此,孟村方言老派读音在非轻声连调中仍然可以区分阳平与上声。如:零=领[li55],零钱领钱这种调类分合情况与前面表1黄骅方言是一致的。

2.新派方言

但是在孟村新派方言中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中(见表10),“上声+阳平”“阳平+阳平”“阳平+上声”“上声+上声”前、后字均保持本调不变。不能区分阳平与上声。如:零=领[li55],零钱=领钱

表10 孟村方言新派非轻声两字组连调表

综上,孟村方言阳平与上声单字调不分,在非轻声连调中,老派与黄骅话一样,可以区分阳平与上声,新派不能区分阳平与上声,此外就是两种情况无意识地自由变读。由此可知,阳平与上声在非轻声连调中的演变趋势是由分向合过渡。

余 论

学界有许多学者,如张世方(21)张世方:《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张燕来(22)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等认为汉语声调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简化,简化的动因是汉语词汇的双(多)音节化。一般认为调型相同、调值相近是声调合并最直接、最表层的条件,但调值相近只是使声调合并成为可能,具体合并与否、合并方式如何,则受自身的语音条件和其他方言的影响。

变调的条件不是共时语音系统条件,而是历时语音条件,具体指历时调类,在音系学里把早期调类叫底层形式,共时层面的单字调叫表层形式。底层形式比表层形式变化慢,能够解释表层形式的语音表现。(23)王洪君:《语言的层面与“字本位”的不同层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共时调根据历时调类的条件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连调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调类复原”现象,(24)曹志耘:《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也就是已经合流的共时调会在连调中恢复原调类的区别(见表11)。

表11 “银川型”调类复原情况

虽然通常情况下,现代音系学分析把单字调设为底层声调,连字调是从底层推导出来的形式,但是单字调不一定总是底层声调。这里沧州地区三字调中的阳平上就是一个表层声调,而连调层面上的阳平和上声分别是早期的底层声调。

各地历时调对共时调的控制是不同的,因此会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的多种样貌。关于一种合并类型连调的内部差异尤其是轻声连调式的内部差异亟需细致而全面地展开研究。

我们通过比较河北单字调阳平和上声合并的“银川型”三调类方言以及兰银官话银川阳平和上声合并的连调情况,可知从单字调和连调关系研究声调演变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字组黄骅阴平
找字组名言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埋藏史研究及生烃有利区预测
“青”字组字歌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拜拜
黄骅坳陷中北区多元复合成因浅层气藏与序列
调域和时长对韩国学生感知阴平和去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