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疑设问”体现数学思维之美

2018-11-29 22:27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朱学敏
数学大世界 2018年26期
关键词:路程图象函数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朱学敏

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过程,而教学的平台离不开问题,为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营造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巧疑设问”,让学生在情趣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热望中获取是我的教学追求。下面就谈“问题的设计”的几点尝试,在抛砖引玉。

一、问题的设计,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下功夫

使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思在学生的心坎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障碍,把造成困惑的原因作为设计问题的基础,为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创造条件,如在讲解函数这一抽象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函数自变量范围这一重点概念,如何突破?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巧疑设问 ”来实现教学目的。实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30km的速度向前行驶,假设行驶的路程s(km),行驶的时间t(h),则路程s(km)与行驶的时间t(h)的函数关系式可表示为:s=30t。本节课侧重对变量s与t的研究,教学时,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当t=1时,s=30,这一现象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是表示汽车行驶1h后,汽车前进30km,学生不难理解。

(2)当t=0,s=0,这一现象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是表示汽车没有行驶,汽车停在原地,前进0km,学生也容易理解。

(3)当t=-1时,问汽车行驶的路程为多少?

心急的同学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s=-30,老师作哑然状——啊?学生顿时领悟“路程为负”不妥,此时,有人惊呼“路程没有负距离”,有人喊叫“汽车可以往后面开”,还有人提醒“汽车可以倒车”……这时学生情绪激动,各抒己见,当“矛盾聚焦”“热望形成”,老师可以顺水推舟进行解说:对于函数变量的取值不是随意的,是有条件的,对于s=-30,学生可以认为是“开倒车”的现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另一个变量t=-1,难道说时间也可以倒流?……至此,一个较难理解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概念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并且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由层层相扣的“设问”和层层剥削的“释疑”,问题的设计始终围绕在“焦点”处展开,引导学生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内容到形式的逐步深化,理清了套路,深化了概念。

二、问题设计,知识的发展关联处,抓住契机,层层推进

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处在特定的知识体系中,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方式以及表达方式构成了教材的关联处,是新旧知识承上启下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整体布局的关键,所以,抓住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联处设计问题,以此来诱发思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维材料,新旧知识加以联想,探讨知识发展的过程。

例如数学中的有些定义可以按如下程序进行讲解:(1)新知识中有哪些新矛盾或新现象?(2)这些新矛盾或新现象怎样解释?(3)新矛盾或新现象与原有知识的关联如何?(4)这种解决的方式或解释是否符合客观和数学本身的实际?

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图象——抛物线方程,讲课时,先给出5个函数:y=x2,y=-x2,y=-x2+2,y=x2+2,y=-(x-3)2+2,要求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五个图象,观察图象的变化、开口方向、顶点位置,进而让学生写出二次项的系数、顶点的坐标,从这些数量的变化去研究图象本质特征,这种将问题设计在“数形结合”的关键处,为下一节“图象的平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因问题的解决使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为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改善认知结构,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形成具体有方向性、选择性、开拓性的学习方式,利用现有知识的结构网络为学生架设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有效激发学生的火花,以现有的知识去吸收同化新知识,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认知水平。我在教学中注重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设计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结论。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这一内容时,可以把三角形、轴对称等通过变式组合,整合成一个知识系统,设置多角度、多思维的问题,激活新的思维火花,培养创造能力。通过变式组合,原有知识成为一个知识体系,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整体知识的把握,改善了学生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开拓深化原有知识,提出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强化“问题”的应用,让“问题”回归于生活

在生活中生疑出“问题”,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培养实践中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强调应用意识的培养,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疑惑”促使知识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学习离开了实际,就成了无源之本。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如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中的常识编成数学“问题”加以研究,如《统计初步》有一例:让学生设计方案,估算某池塘有多少条鱼。

对于这个问题,先随机网上部分鱼,把这些鱼全部做好记号后放回池塘,待鱼儿均匀后,第二次再打上部分鱼,则第二次捞上来的鱼中,有记号的百分率就近似于第一次捞出鱼数占总数的百分率。对这种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讨论,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其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抓住教材特点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路程图象函数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象解法
《一次函数》拓展精练
用多种方法求路程
咬文嚼字,一题多解
走的路程短
公平的方案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关于函数的一些补充知识
直线运动中的几个“另类”图象
高中数学中二次函数应用举隅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