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品德教师本体性知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018-11-29 09:21汤卫英周建平
教书育人 2018年32期
关键词:性知识学科知识条约

汤卫英 周建平

深化品德学科本体性知识是从知识的深度而言。教师对于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很深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一、对品德本体性知识的深度解读

请比较下面两位老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鸦片的背后”教学片段:

解读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其一:教师展示《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仔细阅读条约,思考: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这一过程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条约中的2100万银大概是多少钱?教师解释:这是以前的一种计算银两的方法。学生继续交流。

其二:教师展示《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逐条仔细阅读条约。读完第一条,你们觉得这意味着什么?学生谈感受。读完第二条,提问:你们知道这2100万银元是多少钱吗?学生都表示不清楚。教师提示,2100万银元相当于14700000两银子,一两银子大概等于200元人民币。学生经过换算,得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天文数字。教师接着提问:这些钱的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继续解读下面的条约内容。

第一位教师在处理2100万银这个数字的时候,因为对这个数字没有进行深入的解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的时候,教师无法准确地解释这个数字所隐含的意义。第二位教师在课前就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深刻解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了精确的换算。两个教学案例,充分说明了对学科知识把握精度的不同,对教学的影响也不同。

从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品德课堂上,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深度是在教师学科知识的深度的引导下完成的。

二、对品德本体性知识的深度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课前就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了充分解读,面对生成性问题的时候,就能从容应对。

“我心目中的春天”执教片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春天。教师出示了多张有关春花的图片,学生从中认识了迎春花、蔷薇花、玉兰花、杜鹃花等许多春天开放的花,经过讨论,还知道了这些花的特点。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羽衣甘蓝是春天开放的花吗?教师解释:羽衣甘蓝也是春天开的花,平时很少见。老师还对这种花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又相机介绍了一些不太常见的在春天开的花。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羽衣甘蓝的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因为教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才能应付自如,顺势引导学生认识了更多春天开放的花,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使学习更有效。

三、对品德教材功能的深度把握

品德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在使用教材时,教师不能被教材所束缚,要以孩子们的生活为基础,教材呈现的内容为范例,深刻地把握教材功能。

“爸爸妈妈辛苦了”教学片段:

课本中呈现了两组图片:一组爸妈包括伐木工人、军人、电脑使用者以及正在收割庄稼的农民;另一组爸妈是医生、教师、警察和家庭主妇。但很多学生的父母都是打工者,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反作用。于是,组织教学时,在紧扣主题“我的爸爸妈妈”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无论自己的父母是从事什么的职业的人,都有其伟大之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把教材呈现的内容当作一个范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住了教材的功能,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对品德教材内容的深度重组

品德教材有很大的可塑性,为教师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合理消费”教学片段:

请每位学生在课前花2~5元钱进行购物,把购买的物品带到课堂上。教学时,首先进行商品大检阅。通过交流、鉴别、比较,引出“三无”产品的概念,共同学习鉴别“三无”产品的方法。接着进行“三无”产品大讨论,在讨论中向学生渗透消费者应有的权益。然后举行商品展销会,同时学习常用的货币知识。最后以“我的调查”为资料背景,交流本地区商品买卖的演变。

案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解读,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教会学生购物,让学生学会鉴别“三无”产品。基于这个目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度重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性知识学科知识条约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俄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
《马关条约》原件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
中学开展性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