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理娒 吴成业
“县管校聘”政策的推出,将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教育资源、均衡了教育发展。但是,“县管校聘”也给学校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变得工作不积极了。如何在“县管校聘”新体制下,学校采取措施有效地管理好教师,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不可否认,“县管校聘”政策的推出,给教师队伍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学校这一潭死水激起涟漪,从学校管理角度来讲,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学校不做足功课,而是被动地适应“县管校聘”新形势,甚至相关政策、制度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那不但起不到“县管校聘”政策的初衷,反而人心惶惶,就将改革的负效应无限地放大,最终伤及学校管理。
因此,学校在“县管校聘”新体制下要适应顶层设计的变化,以底层创新的方式应对新政策、新举措。从根本上来讲,学校要制订科学、公正的“县管校聘”制度,让制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制度经得起教师的评论。个别地区、学校曲意理解“县管校聘”政策,采取简单的末位淘汰制,这样的政策执行是失当的。
不管是“末位淘汰”也好,还是“首位提拔”也好,学校的竞聘制度一定要公正。也就是说,“县管校聘”新体制一定能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而不是老好人马屁精上、做事者老实人下,这样会严重打击教师工作积极性。因为一旦教师发现努力工作反而没用、拉扯关系反而有用的“现实”下,还有几个教师能真正安心工作?“县管校聘”新体制下,学校要想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首先要让教师看得见希望、看得清方法,这样,教师工作积极度就能得到提升,学校管理也就坐享其成了。
“县管校聘”政策的推出,并不是全国各地一片叫好;相反,让部分教师想起了几年前推出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当初“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的初衷也是为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学校绩效工资制度顺利实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是,“教师绩效考核”在一些地区和一些学校变了形、走了样,变成了“教师讥笑考核”,一线教师干得最苦、拿得最少;显然,这样的考核制度,是难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
同样,“县管校聘”政策的推出,也要科学的考核机制保驾护航。个别学校如果继续沿用原有不合理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势必引发教师的抵触、抵抗。原先的“教师绩效考核”仅仅关系到“钱”的问题,一些大度的教师还不计较、不在意,现在的“教师绩效考核”间接影响到“人”的问题,弄不好可能落聘待岗、跨校流动,这就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因此,“县管校聘”政策要想顺利实施,需要学校重新审视学校考核制度,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合理,以此来推进“县管校聘”政策后的教师管理机制。如果学校能真正建立一套适应“县管校聘”的学校考核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让事实说话、让数据亮分,相信,教师也就能坦然面对去留问题。教师工作满意度也就较高,学校管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县管校聘”新体制下,教师的工作业绩,最终与“竞聘”扯上关系。因此,这在无形之中调动了教师参与工作的热情和愿望。但是,再美好的热情,也需要学校细心地呵护、用心地维护。倘若学校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随意、肆意地为所欲为,会严重伤害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校管理气氛诡异。
对于学校而言,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人事提拔等晋级机制要公平,让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在“县管校聘”形势下看得见希望、摸得着利益,知道自己的努力会让学校看到、让校长记住。倘若学校晋级制度不公平、不公正,校长的权力不受约束,为所欲为地提拔“亲信”、照顾“跑者”,这样会寒教师的心,因为他们知道,“干得好不如讲得好,讲得好不如送得好”,谁还会认真地去工作、去卖命。
“县管校聘”政策下,学校对晋级机制要更公平、更完善,让教师无话可说、让事实一清二楚。这样,教师对学校工作是认可的,所有的努力都有奔头;学校管理即使不“管”,也会有“理”。
“校管校聘”政策是冷冰冰的,但是,“学校管理”方式应是热乎乎的。诚然,“校管校聘”政策是大环境,学校一己之力根本不能阻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完全置身于外。相反,学校可以在日常管理制度、教师进退机制等事项上人性化,用人情、温情、感情留人,用事业、事迹、事情感人。
“校管校聘”意味着可能有落聘者,如果学校真的能尽己所能地为落聘者想方设法、设身处地,那么,其他教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在平时工作中会积极向上、努力向前。
对于学校而言,在不违背“县管校聘”的前提下,提高教师工作的品质度,是一门艺术。因此,学校要仔细审视自己的管理制度,看看人情味到底有多浓、人性化到底有多深,以此作为检讨学校工作的基准。相信,一旦学校人性对待“县管校聘”下的教师,教师也会人性对待学校,工作品质也就有了保障。
“校管校聘”不是猛兽、毒药,相反,它是催化剂、还原剂。只要学校公平、公开、公正对待“校管校聘”形势下的教师,那么,教师工作积极性有了扎实的保障,学校也就真正能得到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