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敏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中学,广东云浮 527500)
语文教学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对语文教材文本展开深度解析,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感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同时,适时调整教法学法,积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的意识,帮助学生进入人文学习状态。
初中阶段,学生心智发展日益成熟,对现代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激活学生人文意识[1]。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谈话导入:“现代社会,经常听到老人被骗的新闻,我们憎恨骗子的行为,同情老年人的遭遇,其实不仅是现代社会,在古代也有骗子,曾经有两个骗子,利用人们的虚荣心理,不仅骗得了金银财宝,还骗过了所有的人……这两个骗子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教师的言语情境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活。有的学生说:“既然骗子能骗得那么多的金银财宝,被骗的人肯定是达官贵人吧!普通老百姓可没有那么多钱。”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的视频。学生观看后,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学生说道:“这个皇帝不仅被骗财了,还被骗色了,他怎么这么愚蠢呀!”教师巧妙利用语言描述和视觉观赏,点燃了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童话故事通过夸张、想象编织故事情节,阐释意义深刻的哲理。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故事内容,让学生有整体感知。
感知文本内容就是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情节,理解主旨、语言特色。整体感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要想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教师必须根据文体特点进行阅读。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根据不同标准对文章进行划分、归类。
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教师让学生吟唱孟郊的《游子吟》,以此导入新课。学生纷纷背诵吟唱,并感知词中蕴含的母爱。学生情感被激活之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文本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完文本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后,开展复述。有的学生说:“本文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肝癌带来的巨大痛苦,照顾双腿瘫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我’,母亲的宽容、崇高和伟大深深震撼着‘我’,让‘我’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教师继续引导:“从文本内容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交流结束后,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有的学生说:“读完文本内容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这个儿子太不懂事,一点都不知道心疼别人,关心、爱护别人,只关注自己。”还有的学生说:“在整篇课文中,‘我’由一个不懂事的人逐渐变成了积极生活的人,这也是一种进步。”
记叙性文章通过记叙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情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要抓住记叙要素以及线索,透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体悟作者情感。议论性文章,则要抓住文章中心论点、论据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感知,人文思维得到启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众多显性人文因素,教师不能忽视其作用和价值,要注意对文本人文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并以文本内容为依托,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要想塑造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语言、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度赏析,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2]。赏析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品德;还可以借助事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
在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教师由叶圣陶先生青年时期趣事导入新课。学生认知被激活。教师借机展示叶圣陶先生的生平,随后,让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后,对人物进行深度赏析。在进行深度赏析时,教师借助问题,逐步引导:“文中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格?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他的这些品格?”学生积极思考并明确。接着教师继续问道:“在语文教学方面,叶圣陶先生有哪些主张?除了为人宽厚,叶老还有哪些高贵的品质,作者又是如何描述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的?”学生开始热烈讨论。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能力逐渐形成。只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赏析,才能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体悟人物内心情感波动。从人物身上,挖掘更多人文精神,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典范榜样。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它对拓宽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积极作用。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活动内容必须与文本内容相结合,体现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实效性。开展读书节、设立文学社、创办文学兴趣班等都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活动中品味文本语言,体悟作者情感,剖析人物形象,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学习完《安塞腰鼓》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豪放、热烈的安塞腰鼓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假如是你去捶打安塞腰鼓,你会打得更好吗?”教师找来一些腰鼓,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开展打腰鼓比赛。学生参与积极性极其高涨。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深化了对文本知识的认知。四个小组的对抗赛结束后,教师让获胜的学生讲解打鼓技巧,分享心得体会。四小组讲解腰鼓相关知识:“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腰鼓,它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天下第一鼓,通常由几个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进行表演,参与表演的人数越多,气势越磅礴,越震撼人心……”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还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学生思维和人文素养被激活。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要选择好实践主题。活动主题必须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要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探究其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多元化特征,塑造学生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条件。当然,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设计,丰富方法,对文本内容开展整体感知,并在此基础上深挖人物身上蕴含的人文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1]黄怡.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现状和对策[J].亚太教育,2016,(19):46.
[2]叶红.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学周刊,2016,(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