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对话教学的初步理解

2018-11-29 03:24黄妍妍
名师在线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义鸦片战争林则徐

黄妍妍

(江苏省启东市开发区中学,江苏启东 226200)

引 言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常常囿于读背的机械认识,而实际教学中确实也会出现教师只让学生机械记忆历史年代与人物的情形,再加上当前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评价,有意无意地用识记性的知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上加强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这一不科学的认识。要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以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真正与历史对话,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就是对话教学。

一、时空差异,学生与历史的对话

将学生放在与历史对话的地位,可以让历史知识在学生的认识中生动、活泼起来,可以让学生经由非死记硬背式的过程而掌握历史知识,这是为实践所证实了的。与历史对话,其实是将学生放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在当时,然后对相应的历史事件产生自己的看法,并将这一看法与历史观点相比较,以生成新的认识[1]。

譬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如果机械学习,那就是记人物林则徐、时间1839年6月、事件虎门销烟,以及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对于这一条约,历史常用“丧权辱国”来形容,但事实上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学生有丧权辱国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历史知识记忆的负担。这与本课教学的初衷肯定是背道而驰的。

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林则徐时,他们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当时社会背景的认识上,如当时中国老百姓所受到的鸦片的危害等,学生自然就认同了虎门销烟中林则徐的角色。然后再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的道光皇帝,结果学生发现自己很矛盾:一方面也知道销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自己的国家太过虚弱,如果考虑到销毁鸦片有可能引起的冲突,心里对如何应付冲突又没底,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做出的派林则徐去销烟的决定,多少看起来有点冲动或没底的感觉。如果考虑自己是英国一方,则学生可能又会换一种视角。在学生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还有学生提出“最根本的不是英国的霸道,而是清朝的腐败无能,如果清朝强大,英国就不敢来侵犯了”的观点。笔者以为这样的观点提出,正是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最佳收获。

二、观点碰撞,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因为是学生与历史对话,因此学生对话之后生成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这个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有观点碰撞。

譬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虽然说学生对英国的“侵略”感觉到愤怒,但这个侵略到底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没有关系,不同学生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于是高质量的对话也就发生了。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尽量不持任何倾向的观点,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是否需要公义?如果国与国之间只有公义而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可不可行?这两个问题使得学生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深入,最终他们的共识是:和平年代,国与国之间需要公义,战争年代只能靠武力。于是笔者追问:那现在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呢?国家还是否需要加强国防力量建设呢?学生的答案又是比较一致的:需要,因为只有自己强大,别人才不敢有侵略的心思。

有了学生这样的思考,笔者再引导学生回到对鸦片战争的讨论上去。学生的认识就一致了:鸦片战争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只有中国强大了,有话语权了,才不会重蹈鸦片战争的覆辙……

三、认知提升,学生与自己的对话

历史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因为只有在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观点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在史中明智。

《鸦片战争》一课学习结束之后,笔者让学生站在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思考这段历史给中国带来的教训。结果有学生从道光皇帝(当政者)角度,从当时中国老百姓角度(为什么要吸食鸦片,是学生百思不解的问题),从今天中国建设者和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结果是趋于一致的:中国的发展应当有“富”和“强”的意义,今天的中国已经比较富了,但还需要强起来。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也就懂得了当下的许多事实。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那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对历史观点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而且还会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历史观。

[1]陈健,张淑贤.中学历史常用的四种对话教学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0):47-48.

猜你喜欢
公义鸦片战争林则徐
辛公义爱民如子
THE DRUG WAR
公平正义视野下对洞穴奇案法学思想的探究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杨文仁连环画《林则徐》选页
论荀子的“德育哲学”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