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莲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初级中学,湖北恩施 445003)
线索教学法即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握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之间的各种关联,寻找有效的历史线索,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轻松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在课堂运用时,教师展开创新设计,利用多种教学技巧,比如创新自主学习、多元认知联系等等,引导学生厘清历史知识内在联系,找到关键线索,从而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发挥历史课堂教学最大效益,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初中时期的学生逻辑思维处于启蒙阶段,分析、归纳、概括、比较等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创新自主学习途径,通过整合历史教材,设计新颖导学案,并利用多媒体投放,唤起学生线索意识,教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寻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渗透线索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素养。
在学习川教版八年级上册《敌后战场的抗战》时,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了解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在准备导学案时,教师关照不同群体学生实际学力基础,综合前一节正面战场的抗战知识,设计如下预习案:①用表格形式展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含义、主要战役、意义,再针对主要战役设计二级子目:背景、时间、结果、影响,让学生填空;②比较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区别,从抗战路线的差异,依靠的武装力量、战场范围、作战规模和方式等方面展开比较。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在具体操作预习中,学生不仅厘清敌后战场的知识体系,还唤起线索意识,明白历史知识前后相互关联,在平时学习中要自觉寻找知识线索,把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课堂上,教师运用预习导学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顺利构建起学习认知体系,感知到历史教材文本的普遍规律,明白线索在历史学习时的关键作用。
历史知识不仅具有较强的时序性,而且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1]。学生在厘清历史线索的框架时,既需要从纵向看清历史的延续,又要从横向发现历史知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师引领学生从复杂无序的历史知识中,通过纵横比较、由点及面,融会贯通,快速厘清历史线索框架,从而有助于学生站在更高角度理解历史,形成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
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新文化运动历史知识,理清相关线索框架,教师先按时间顺序,让学生理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特别是对新文化运动后期背景展开分析时,教师增添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有关介绍,让学生了解十月革命对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作用。随之教师呈现一条线索: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救亡图存做出过哪些努力?学生需要从鸦片战争之后按时间先后开始回忆探寻,依据阶级线索,成功定位到具体事件,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快速厘清近代史上学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形成知识框架。纵向联系之后,教师顺势挑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整合线索。学生从相似与不同展开整理,弄懂知识内在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线索架构进行有效指导,师生共同搭起知识认知。通过线索架构,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思维得到发散和拓展。
学生线索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进程,需要教师及时跟进指导。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可以抓住学生的关注度,快速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微课的出现,能够在学生情绪最佳状态下,透彻讲解一个重难点知识,这为教师历史教学带来便利。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完善学生线索体系,运用微视频的效能,为学生讲解历史线索呈现的多元方式,用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为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大事年表的制作过程,并生动演示线索展示的优点。这样学生对线索知识的了解更丰富,为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奠定基础。
在学习《北伐战争》时,教师一改传统教学方式,先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北伐战争的有关知识。在学生有一定知识准备之后,教师播放微课视频,使用动态画面教学生如何创作思维导图和大事年表,并举例说明纸质版思维导图和大事年表的设计技巧。微课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同时使学生学到呈现线索的方法。学生认识到线索可以优化整合知识,不同方法展现出线索,会实现不同效果,进一步完善了线索体系。
线索呈现方式是线索教学法的重要一环,教师摒弃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微课形式,形象讲授线索呈现方法,突破教学瓶颈,让学生受益良多。多样化的线索呈现方式,让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战争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意主动探究,亲自实践,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实施线索教学法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主动展开线索运用,理顺知识,把所学的错乱无章的时间、人物、现象等进行有机联系,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所以,在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可以引入一些实践性题目,如社会调查、小组竞赛等活动,在训练中升华学生对线索的认知。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只负责必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动手、动脑的乐趣。
在学习《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时,这节课重点讲述改革开放前后,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开放性极大。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有一定程度提升。学习这一节课,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主动性,设计实践活动:上课前,让学生从教材中选择一条线索,去搜集、丰富这条线索历史素材,展示人民生活的巨变;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样创新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用线索思想列出人民生活的显著变化,课堂效果明显。在提出思路、动手收集、呈现的进程中,学生对线索认知体会更深,思考问题能力增强。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用历史活动调动起学生的行动力,教学成效较好。这次实践训练,对学生形成深度思想触动,让学生明白先有一条线索,才能把知识整合起来,才能反映沧桑巨变,从而有助于巩固学生对线索的认知。
历史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线索思维,这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传授,而是一种学习意识的培养。在线索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思维向四周拓展,这对开发学生心智,挖掘学生潜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培养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意识,要比死记硬背历史知识更有意义。线索教学法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教会学生找到解决历史问题的切入点,历史课堂教学价值自然更高。
[1]赵玉双.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应用微课的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