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益群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九牧中学,福建南平 353413)
语文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预设就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深度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规划教学方案。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关注学生实际需要、准确把握教材、落实三维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预设的科学性、实效性,也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开展课堂设计时,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设置着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着手,使三者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促使学生创造力和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教师只有设计好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1]。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用“了解”“认识”“领会”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较抽象,针对性较差,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教师要使用“准确写出”“流利背诵”“准确默写”等形象而具体的词语。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达成了什么学习目标?”学生回忆并思考。在学生的回忆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春》一样,《济南的冬天》也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这篇文章,你要达成哪些学习目标?”学生纷纷讨论。如有学生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事先已经制定好了教学目标,但没有展示出来,而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制定。学生从自身认知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设计教学目标就是这种前瞻性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调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授课内容决定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自主发现、案例教学、体验互动、讨论交流等方式,丰富教学形式,创新讲授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控制好课堂进程。
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文中的人物:“本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厘清文中人物关系。接着教师分配角色,学生开展角色表演活动。在活动表演中,学生体会人物心理、情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活。教师没有按照常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而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观看完表演后,思维已经被激活。教师顺势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文本内容。这样的授课方式,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升级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和助推器。如果学生学习欲望强烈,其神经就会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思维更加活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也更强。要想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必须创新讲授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文本内容,最终实现语文教学高效化。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上,许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够具体、明确,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的思考是茫然的、低效的,无法解决学习任务。
杨绛先生写的《老王》,讲述了老王身处社会底层却有着金子一般的心,呼吁社会关注身处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在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时,教师由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既是作者发出的感慨,也是她对社会发出的呼吁,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时,教师对句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愧怍’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幸运的人’是指谁?‘不幸者’又是指谁?”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能够轻松解决。接着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说‘我’是幸运的?又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的呢?”说到这儿,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仅仅是她一个人感到愧怍吗?”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在解决问题时,教师打破固有思维,由一个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着手,开展引导点拨。学生逐步了解问题实质,轻松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从根本上来讲,学生学习活动就是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感知和体验是无法代替的。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生成新的认知,情感升级,学生发展思维和域度得到拓展。
预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要素之一。教师要具备教学敏感性,因势利导,优化问题设计,促使教学任务具体、可操作。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设置了多个问题,课堂教学陷入“满堂问”。学生在教师的各种提问中奔波,学习效率低下。教师设置的问题和任务必须优化,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有的教师喜欢向优等生提问,忽视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的任务设置注定是低效的、不科学的。教师在预设学习任务时,必须首先把握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学习任务,这样才能达成学习结果,实现教学生成。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寻找问题切入角度,优化问题设置。在学习《社戏》时,初读感知文本内容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思考任务:什么是社戏?作者为什么要去看戏?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作者看戏遇到了什么波折?我所要看的戏真的那么好看吗?文中叙写了我与小伙伴们的哪些趣事?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迅速思考并逐一回答。很显然,教师设置的教学任务看上去没有多大难度,但很有吸引力。这些任务难度系数不同,适合全体学生学习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这就说明任务设计是成功的。教师设计的任务贯穿整篇课文内容,学生解决完任务后,对文本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在预设任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学力基础方面和兴趣点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喜欢自己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喜欢借助集体讨论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个性着手优化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预设体现了教学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需要设置教学目标,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角度。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方式,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授新课;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交流,激活学生情感。借助教学预设,教学过程更加顺畅,教学效果也比较突出。
[1]徐侦.让预设与生成共同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J].语文天地,201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