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次研究的问题方向锁定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数激增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与爱护,监护人在多方面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教育、安全、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凸显出来,让这个群体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方向从微观层面入手,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间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的朋辈群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学习现状,从而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改善她们的生活状态、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前往城市成功和经商,但因为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制度制约等方面的原因,造就了“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段成荣、吕利丹和王宗萍的研究表明,2000年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到达1981万,这个数据在2005年上升到5861万,短短五年间,增长近两倍。在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达到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40%,占全国儿童的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人数的激增,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由于父母的缺失,也更需要我们对他们的教育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郭三玲认为情感上得不到关心和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其表现为自暴自弃、冷漠等;留守儿童得不到合理的照顾,生病或受伤时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的重要因素。蔡君发现,在品德和人格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卑、猜疑、内向、偏激自暴自弃等特点;在学业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普遍偏低,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行为;在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易出现自闭、自卑、任性、偏激等心理问题。贺超、王华华提出在学业方面,部分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起不到帮助和促进作用,致使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产生厌学情绪;在心理发展方面,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压抑得不到缓解,心情郁闷没有合适宣泄的途径,致使其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心理问题频发;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留守儿童受到不良诱惑的干扰,价值观出现扭曲,结交不良少年,走向违法道路。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发现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的对象集中于偏远山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城市中和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研究较少;(2)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抗逆力等方面,对于儿童相对所处时间较长的学校,研究内容也较多,但对留守儿童自身的能力和潜力研究不多;(3)研究的方法和形式过于单一,描述分析过于片面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较少;(4)研究內容同质化严重,缺少新意。本项研究想通过系统的统计分析方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来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
二、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一)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的相关技巧,以我省北部某农村希望小学的留守儿童为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介入,通过优势视角、赋权视角、生态系统理论等理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整合现有的资源,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同时。也为社会工作提供新的契机。
(二)概念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或从事经济活动(简称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的孩子。这个群体在中国大约有6100万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祖父母、亲戚,故形成了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和自我(同辈)监护型三大类的监护关系。
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儿童,他们心态乐观,不畏困苦,面对失意的生活依然能够坦然处之,乐观自信,而这一部分儿童也往往被社会忽视;第二类儿童是面对生活持悲观态度的儿童,这部分儿童往往得到了我们的关注,他们生活清苦,心情压抑,对亲人充满思念之情,但又无处宣泄,没有对象和渠道,生活中问题频发。
(三)相关理论
1.人本理论
人本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人的现象与物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认为人的行为或者社会想象并非全然不证自明、可量化、能被客观测量,因为其间充满意义和阐释。
农村留守儿童在被研究过程中,需要我们结合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每一个个体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在个人层面要与案主能产生共鸣。
2.ABC人格理论
ABC人格理论是从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它是构成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代表一个事实、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个体的行为或态度的客观存在,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或反应,这一反应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但A(诱发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C(情绪结果)。B(个体关于A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C,即情绪反应。如果进行干预,则会产生D(质疑不合理的信念),进而产生E(新的信念),这样就会出现新的情感或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在现有的条件下,受到环境和家庭的双重制约,极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甚至出现行为偏差,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充分利用专业的方法进行介入,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进行矫正,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人格。
3.赋权理论
追求赋权目标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确信民主的必要性,要看到去解决紧张与冲突的需要,从而致力于挑战压制案主的机构和群体,并帮助案主从自己所认知的或接受的限制中解放自己。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赋权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工作者和留守儿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使留守儿童自身认识到环境的外在影响,和现在的处境,引导他们对现有的环境和氛围进行思考,寻求解决的途径,并且采取具体的行动来改善这现有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让留守儿童学会在困境中独立思考,寻求生活技能,拓展自身的人际交往等能力。
4.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的概念框架是基于对缺陷模式的挑战而建构起来的,它的核心概念是围绕洞见到案主的优势和资源而形成的。优势视角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天赋、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
在针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中,优势视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常会把留守儿童概化成“问题儿童”,将这个群体想象成一群存在行为偏差和心理畸形的群体。所以,通过优势视角,引导他们发掘自身向善的动机和潜能,弱化他们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将闪光点和存在的潜能放大,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的优势,培养自信心,来树立健康的价值观,焕发新的潜力。
(四)地点选择
研究地点选取我省北部地区的某农村希望小学,该地区以高原为主要地貌,它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独特的地理景观,造就了特有的风土人情。该地区的村落大多坐落于沟壑之间,实际距离较远,大部分的道路是乡间小路,爬山过坎,村落之间交通以三轮和步行为主。交通的不便捷,使当地人对于外界的接触不多,大多数的人外出打工后,常年不回家,而留守儿童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三、教育现状及其成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阶段性,个人会经历五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分别是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赖于前一阶段心理冲突的解决。在任何一个阶段,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焦虑、压抑或压力,都会影响本阶段人格的发展和后续各个阶段的发展。
在儿童的成长环境中,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的疼爱和呵护。在这个成长阶段,面临困难时,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忙;遇到危险时,他们需要父母的保护;心情不顺时,他们需要父母的拥抱;总之,他们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可留守儿童作为被迫选择和父母分离的一个群体,随着父母外出打工,空间上距离的增大,时间上距离的拉长,导致了心灵上的疏远,在其他孩子正常享受来自父母的关爱时,他们的父母缺位,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不仅会使他们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也会使他们的孤独感增强,在生活能力上的自律性和自觉性下降,甚至有些会引发行为偏差。
在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生活水品日益提高,在视觉上极大地刺激和影响了当代的意识形态。随着城乡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拉大,农村教育的停滞不前,都在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在电视媒体多样化的时代,网络和电视也在进一步的冲击着留守儿童,他们渴望去了解新鲜的事物,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甚至有些自控能力弱的孩子,会在电视节目上沾染不良习气。这些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和模式。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学习动机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位,所以监护人一般由祖辈负责照顾。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中老年人未受教育者的比例高达近40%,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由此,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在知识上的需求,同时,由于大部分监护人也将精力集中于家务和务农等事情上,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甚至年纪较大一些的留守儿童还要帮助他们的爷爷奶奶进行适当的田间劳作。这些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产生了负面影响,觉得“读书无用”,同时,对于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不会加以约束。
身心发展不良。农村大部分的儿童都属于留守儿童,在这个氛围里,不会在日常产生自卑或失落感,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影响便会越来越明显,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缺少沟通,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理解和支持,他们极易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形成自卑、内向、敏感等性格,更有甚者会自暴自弃,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安全防范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里扎根,并创造了财富。由于与子女长期分隔两地,不能陪伴身边,使他们在内心上觉得有愧于孩子,所以尽量在物质上满足他们,来弥补自己的缺失。这种行为致使某些留守儿童出现了好逸恶劳、迷恋上网、逃课迟到等偏差行为。由于临时监护人的溺爱和放纵,留守儿童自身安全意识的底下,致使很多留守儿童发生意外事故,也有很多受到不良少年的蛊惑、引诱,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师资源短缺。随着城镇中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所尊崇的“名师名校”日益受到追捧,引得媒体相关报道,也不得不让我们关注到在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大城市中的学校任教,而农村学校中的教师资源异常匮乏,一名教师任多个年级的多门课程,学生人数众多,承担课程任务量大,很多老师甚至承担着“包班”的任务,所以不能更好地关注到每一名学生,也不能安心的備课,并且教学压力大,所以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室会选择跳槽,人才流失严重。
(三)问题成因
城乡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里,也是独特的存在。他作为留守儿童除了家以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点,不仅仅起到教育的作用,更是传授做人经验的重要组成。而由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教师资源的匮乏,使农村教师在巨大课业压力下无法分心来照看学生。每名农村教师都承担着几个年级的几门课程,教授难度大,跨度广,人数多,成为很多农村学校的典型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家长的唯成绩论,更是尤为突出,因为教授的人数众多,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也做不到普惠性。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更加凸显了无法实现德育教育的困境。相较于城市里的学校,农村学校老师的流动现象要比学生突出,也从一个层面说明,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前景。
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而农村还仅仅停留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广大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务工,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日益壮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一些留守儿童告别家乡,跟随父母远赴城市读书工作,但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享受异地中考和高考的政策,他们必须回到老家参加考试。这无疑加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望而却步,留在老家。
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自幼缺少父母的关心和陪伴,这在潜移默化中是他们丧失了人生中最关键时期的学习机会,这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在其走向社会化的进程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缺乏自律和自觉的意识,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低下,父母疏于管教,容易受到他人的哄骗和诱导…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确实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而临时监护人自身身体的状况不佳,文化水平的底下,隔代人间的溺爱和放纵,都会使留守儿童发生诸多的安全问题和行为问题。
四、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个体间差异明显,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所以选取有代表性的被研究者2-3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介入。
(一)案例背景
針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性格、家庭状况等差别,在希望小学中选取五、六年级学生6人,符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条件,男女均可,被研究对象无血缘关系,学习成绩无要求。
(二)接案
接案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接触的第一步,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间了解和沟通,以及取得信任,对服务对象的心理诉求做一定的了解,并且就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展开沟通和交流,以及在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于开展工作的一些方式和技巧进行讨论。
在接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先主动的介绍自己,适当的引起案主的话题,同时要认真的倾听,做到同理心,尊重案主的经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案主建立起关系。然后通过访谈和观察等方式,全面收集有关案主的资料,并整合,从而以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与案主协调商议介入方法。
(三)预估
在对案主进行资料整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案主进行细致的了解,并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来进行介入。
在接案的阶段,社会工作者对于案主的了解会从各个方面入手,从而梳理出案主的形成特定性格和心理的原因。
(四)制定干预计划
在认定案主所存在的问题之后,社会工作者将与案主一起制定干预计划,以及将要完成的任务。
干预计划的目的指服务工作最终要实现的结果是一个在介入过程中需要实现的长期目标,而目标指具体的各部分工作的结果,是各个阶段的具体短期目标。只有短期目标都实现,才能最终实现长远的目标。
目的:协助案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帮助其寻求心理支点,重塑案主对生活的信念,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目标:
1.缓解心理压力。
2.培养学习兴趣。
3.净化社会环境。
(五)干预过程
介入过程是社会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阶段,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有效的行动,也需要案主全身心的投入。
通过前期对案主的了解,以及案主的心理预期,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我们准备将活动分为六次进行,具体活动如下:1.第一阶段的活动分为两次进行,以自我介绍为主,目的是增进案主与社会工作者间的相互信任,让案主慢慢适应社会工作者的节奏,通过简单的交谈,使案主明确自己的心理预期,和行为偏差带来的后果和不当;2.第二阶段的访谈同样分为两次,首先是对第一次活动的总结和回顾,与案主主动进行交流,接纳案主的建议,而后在访谈过程中让案主放下戒备心,同时观察案主的申请和肢体语言;3.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将访谈的对象扩大到案主的临时监护人或其他朋辈群体,通过他们来了解案主的变化,也让案主与他们之间进行直接的对话,放下隔阂,增进感情;4.最后一个阶段的访谈已反馈信息为主,通过与案主的交谈,观察他的神情和肢体语言,综合测评结果,评估是否可以结案,并督促案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心态,努力奋斗。
(六)案例评估
通过对案主的介入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了解案主的情况是否得到了解决或缓解,并整合资源,协助案主更好的解决问题。
(七)结案
针对案主的预估目标,是否达成,问题是否解决,能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独自处理问题和危机,予以充分的疏导。在今后的特定时间,进行回访,持续跟踪,反馈情况。
五、结语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的分析和了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群体可能会日渐庞大,将会在今后的事件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而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帮助案主,在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师资不完备,社会环境不健全,儿童存在行为偏差,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我们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并予以我们应尽的义务。
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社会工作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在赋权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对社会工作介入的整体思路和实施进行了细致规划,并希望在未来的具体实施中能切实改善和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任茂贤.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某镇为例[D].辽宁大学,2015.
[2] 刘美玲,李忠伟.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介入的模式探索——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8(22).
[3] 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5(189).
[4] 谢建社,蔡晓冬.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的方法与技巧——以XY市某社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2014,2(13-2).
[5] 李涛.社工服务留守儿童的三个基本问题[J].中国社会工作,2017,9.
[6]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199):37-49.
[7]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仁(1994.4-)女,汉族,籍贯:河北唐山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