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联开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品德,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话题。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此,文章通过下文调查与研究了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状况。
关键词:小学 品德社会 课程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属于一门德育性质的学科,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其主要作用是扭转学生态度、行为与情感,从而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给予培养。基于此,也将新的生机注入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完善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状况探究
近年来,虽然深化了教学改革步伐,然而,植根于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心中的数学、外语、语文是学习的主要科目,对应的品德与社会等副科的观念难以被改变。因为他们从内心中就没有重视这门学科,不管是在教师配置、教学管理以及课程设置方面都不如三大主科。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设计科目的先锋,若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经历和认识不足,且专业性培训不够,很难教好这门学科。此外,一些教学人员在授课时还应用过时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填鸭式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很难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有应试教育的倾向存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之中,平时不上课,考前一个月出一点复习资料,让学生死记硬背;个别学校教师即使上课,也只讲要点,从不拓展延伸。教师只关注学生成绩,对学生的情感表达不够重视,对学生追求美的心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使学生的领悟力与感受力受到了削弱,使学习过程变得乏味枯燥,造成德育教育重复、机械,学生学习气氛变得沉闷呆板,缺乏对课程的兴趣。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对策
1、采用互动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进行教学,主要是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融合到一起,而且互相作用。利用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布鲁姆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曾说: “学生是否可以将一门学科学习好,同学生本身的情感特征联系密切,在学习兴趣大,学习动机高的基础上学习,效果要明显高于那些兴趣不大、动机不足的学生。”所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将社会与品德课程学好的关键。
文章以礼貌用语学习为例进行分析,教师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然后给学生不同的角色定位,然后进行扮演。通过商城购物情境模拟进行教学。教师先把一张桌子准备了出来,将各种小商品摆放在上面,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之后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和空间。首先,顾客来到售货员跟前,售货员率先问好,并问顾客需求,扮演顾客的学生说:“您好!您想买些什么?”顾客说:“我想买支钢笔,可以帮我推荐下吗?”经过短暂的挑选与对话,在顾客选完钢笔后,售货员会讲:“欢迎您下次光临!”通过这种购物场景的演示,然后教师安排其他没有参与的学生给予点评,分析他们礼貌用语的应用情况,有什么优点和不足。通过这种方法,参加角色模拟的学生通过演示,学会了如何应用礼貌用语,而其他旁观者也深化了对礼貌用语的应用技巧。
2、应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
数字故事教学方法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它把音乐、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元素融合到了一起,用可视的画面转化这些口头故事,将一些直观的动画内容呈现给学生,使这些动画更好地吸引学生,更好地从动画中学到知识。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利用计算机设备把一些准备讲解的素材下载下来,也可以按照自身的课堂需求,通过多样性的软件编辑数字故事。
比如,在对“灾难降临”这一数字故事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与这篇文章内容相结合,以“地震”為例进行讲解,然后把故事文本编辑出来,并对相关素材进行收集。在文本编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时间设置为发生地震前到地震以后,而地点与人物是三口人在房屋内。之后老师通过电脑把容易带来的伤害举动以及躲避地震伤害的空间素材找出来。再配上相应的音乐,在合适的场景内配上相应的音乐,比如,在发生地震前,配上舒缓轻松的音乐,在发生地震瞬间,应该配上激烈紧张的音乐,然后通过电脑软件整合起这些音乐和素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
动机。
3、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得知,应该面向学生生活实践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和课程内容的联系度。从中可以看出,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出发,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说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期间,应该密切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与课本中的内容。而且,从生活中找出教学素材,确保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认识素材中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在教材内容和情感上产生共鸣,给学生更多体验的机会。
就六年级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即将与自己学习、生活六年的学校相分离,马上步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并且,这些学生都会对这六年的学习有种依依不舍之情。文章以“成长足迹”一课为例进行论述,教师通过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在这六年时间内进行学习的,有哪些难忘的事情发生在了自己身上,依据事情发生的顺序,列举出每一件事情,比如,从学前班到真正步入小学一年级时的感受,进入少先队时的感受以及首次当值日生的经历等,在小学阶段中,学生会慢慢经历这些事情,对于其中的情感也可以予以体会,借此增强他们对母校的情感。
4、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实践出真知,而这门课程同学生生活实践联系密切,所以,在教学这门课程时,应该同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在对“可以为地球做什么”一节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出校园,走进周围的社区,教师先把进入社区的要求告诉给学生,分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区中的不良情况。通过实践活动以后,学生再回到老师身边,这时老师在和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以后,问问他们在社区中都做了哪些帮助,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时学生们开始回答到,我们帮助社区收拾了卫生,我们扶社区内的老爷爷上楼梯,还有的学生说他们擦拭了运动机械,防止把人的衣服弄脏。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得知,在实践中,学生不但会把社区环境改善,还教会了学生怎样去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尊敬老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了他们的道德情操。
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得知,经常有一些问题出现在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中,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得他们的品德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直视这些问题,从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出相应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策,确保学生可以把品德与社会意识树立起来,采取针对性措施调整和改善现阶段边缘化的学科局面,从而达到提升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丽.“导学互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36-38.
[2] 梁思存.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多彩课堂[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04-105
[3] 玉淑.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J].《赤子(上中旬)》.2015(05)213-215.
[4] 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 .2015(02)192-193.
[5] 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