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雨佳
17岁的孤独少年,身披丧服,来于季氏门前。那时的他,两难而无助,但他的肩上承载着家族的荣光与个人的命运,他渴望跨入上层社会的门槛。当这份渴望被冷水浇灭,剩下的只有铺天盖地的嘲笑与讥讽。这对于17岁的孔子,无疑是莫大的打击,但作为一个弱者,他所能做的,只有退回家,忍下无尽的苦涩,忍下无尽的寂寞。
对于弱者与强者,古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曾言:“强者行其所能,弱者忍其所必忍。”但我言:“强者忍其所必忍,方能行其所能。”
强者之忍,并非懦弱与退缩,更非苟图一时之安逸,而是在身陷泥潭之时的养精蓄锐。强者将苦难当成一块磨刀石,磨去剑上的铁锈,方才锋芒毕露。正所谓眼高手低,我想眼高者,并不拒绝手低。所谓手低,就是面对困难时依旧步履坚定而从容,忠于自我之事,耐得住寂寞與冷落,因此手低时,眼界却在高处,知其所能,知其所志,绝不安然于此,今日之忍为的是明日之能。
弱者,一经打击,一蹶不振。
强者,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孔子便是这样一位强者,蛰伏了三年的他成了儒。鲁昭公以一条大鲤鱼为礼,祝贺孔子儿子的降生。孔子是欣喜的,因为这于他是认可,而这种认可来自他对六艺的精通,他是国家所需的人才。孔子,行其所能,让他获得了他人的尊重,重新跨入了上层社会的门槛。
但孔子之能又怎么会局限于他个人的得失,他的能着眼于社会,超出了时代。正如昌耀在《仁者》中所言:“人生困窘如在一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前后都见血迹。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事实,尤在无可畏避的血的义务。”而孔子便担起了这份义务,他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在孔子的眼中,儒不是一个装载六艺知识的器皿,而是社会价值的承担者与发扬者。孔子之能在于对传统儒的否定判断,在于对新兴儒的道德宣言。因为孔子的觉醒,士在中国的历史上诞生。第一次有这样一群人,将探索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孔子行其所能,行得果敢,行得悲悯,行得荡气回肠。
他的能,让人性披上光辉,让民族焕发生机。
历史的车轮依旧滚动,强者,因忍而能,因能而屹立于历史之中。
老师点评:古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言“强者行其所能,弱者忍其所必忍”,作者却言“强者忍其所必忍,方能行其所能”,观点大胆,掷地有声。强与弱、行与忍这一组辩证关系的厘清是行文的一大难点,作者抓住少年时的孔子身披孝服被拒门外与蛰伏隐忍三年后被赠鲤鱼的肯定做了纵向的对比,在对比中阐述了何谓真正的强者,对“眼高手低”的新解也独特而深刻,补充加深了对强者的认识。而成儒后的孔子不局限于个人的得失,更着眼于社会与时代,作者将“行其所能”的内涵与意义又推进了一层,由孔子推及到中国的儒士,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大气磅礴。文章观点独特,层层推进,论证丰富,立足点高远而深厚,更可贵一例贯穿全篇,显示了高超的驾驭能力。
(指导教师:蔡丹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