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净语文教学的浮华

2018-11-28 11:28彭敬宏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8期
关键词:浮华环节文本

彭敬宏

有幸参加学校安排的校内示范观摩课,对于这次语文学科组上课的前辈,我崇拜有加。怀着满腔热情与期待,我认真聆听了这节语文示范课。

这次示范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爱莲说》一文,这是一篇非常短小却又意义深刻的精致美文。

高老师才华横溢,口齿噙香,从一开始导入时借用涨潮《幽梦影》里的句子阐释世人爱莲之风雅,再到三大板块文本教学的主题:吟一篇千秋旷世莲文——绘一幅清姿绝世莲图——剖一颗孤标傲世之莲心——品一碗芳香清心之莲汤(作业),可以说三大板块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对于文本以及诗人写此文的真正意义的探讨,最后由众花的评价到志趣的升华,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领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渗透了对古人遗世而独立的精神境界的体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感觉到的是,高老师在确定教学板块过程中注入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层级跳跃却又緊密相连的步骤体现的是她自己研读文本的扎实功底。这不仅仅体现在板块标题传达出的文章的价值、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得益于高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驾驭文本的能力和技巧。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高老师随口拈来就是一句句的古诗词,或者一句句经典的评价,这是基于高老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深厚积淀,展现出了一种雅致清新、如莲花般脱俗自然的气质。

在佩服高老师的才情气质的同时,我回味着整个课堂的节奏与师生互动的效果。在我看来,关注一堂课或者说一堂好课,学生的表现恰恰是最为生动的现场版教学常态。在这堂课上,高老师欲以清晰连贯的思路板块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诗意境界的课堂中,但是从学生偶尔稍显滞后安静沉默的反应来看,有些高深的文学语言是学生难以一时领会的,这就涉及一个课堂语言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清晰准确,通俗易懂,亲切生动,有情有趣,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和感染性。从教学实践中也能体会到,最好的教学语言是口语化的语言,口语生动自如,亲切易懂,学生有亲切感,教师也便于操作。如果教师为了营造课堂上的“精彩”,不断地出口成章,用意虽好,但效果可能就适得其反。真正感人有效的教学语言,还是规范的、亲切自然的口语,就像于永正老师的课、余映潮老师的课,都是口语教学,课堂效果自然也是出奇的好。

另外一点是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读”——这一直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点。除了读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背读、快读、吟读等。高老师很新颖地设置学生相互读,前排学生转到后面读给后排学生听,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吧,反应比较慢,而且不是很活跃,比较被动。除了象征性地读过一遍之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反馈,因为之后请一位学生起来范读时,并没有在之前的环节解决朗读过程中的读音和节奏问题,这么一来教师有必要再进行一次的示范或者字词的教学,那么之前的教学环节就有些拖泥带水反而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为了让学生相互学习,如果设置学生彼此对读会不会好点呢?因为有比较才有改变,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纵观课堂,教学环节丰富多彩,却没有凸显重点。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和掌握的也就那么一两个知识点和技能。但是《爱莲说》这篇美文的“读”在这节课上都仿佛停留在表面,因为无论诗化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还是多媒体教学的快捷都只是带来环节丰富却又浮华的现象,浅尝辄止,而一处美丽优雅的风景需要“慢慢走,请欣赏”。

总之,应该关注课堂,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安安静静、实实在在地去上语文课。学会洗净公开课的浮华,讲究“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等体现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尊重学生,尊重教学规律。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让学生喜欢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的情趣中提升语文素养。让老师热爱语文,让学生热爱语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圣地。

猜你喜欢
浮华环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晶莹剔透
一个人的时候
莫让浮华遮望眼
浮华背后,又是怎样一番光景?
谚语趣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