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尚雅颀
【摘 要】森鸥外是日本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高濑舟》是其晚期代表作之一。本文浅析了这篇小说“知足”主题的构成以及和另一主题“安乐死”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森鸥外;高濑舟;知足;安乐死;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225-02
一、森鸥外其人和《高濑舟》的创作背景
森鸥外(1862-1922)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他从东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成为了陆军军医,并于1884-1888年,奉命留学德国学习卫生学。因在留学期间对文学产生兴趣,归国后在工作之余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以自己的留学经历为基础,创作了初期的代表作《舞姬》(1890)等三部作品。其后又相继发表了《半日》(1909)、《青年》(1910)、《妄想》(1911)等长短篇小说。1912年,明治天皇(1852-1912)驾崩,乃木希典(1849-1912)夫妻为其殉死,这个事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舆论的热议,森鸥外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历史小说《兴津弥五右卫门的遗书》(1912)。由此为开端,森鸥外开始将目光转向历史小说,其后相继创作了《阿倍一族》(1913)、《大盐平八郎》(1914)、《涩江抽斋》(1915)等作品。1916年森鸥外发表了他写作生涯中的最后两篇历史小说,即是《高濑舟》和《寒山拾得》。
《高濑舟》是于大正五年(1916年)发表在《中央公论》一月号上的一篇短篇历史小说。森鸥外在《高濑舟缘起》中指出他在看了《翁草》中的一篇一页多的小故事后,受到启发创作了《高濑舟》。这篇故事就是《翁草》卷117中的《流放犯的故事》。
《流放犯的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解差在一次押送流放犯人的途中,发现此人没有亲人相送,也不像其他犯人因流放而愁苦悲叹,好奇之下向犯人询问,原来这个犯人无妻无子,唯一的亲人只有一个弟弟,两人相依为命拮据度日。一日,弟弟受不了贫困交加的生活而自杀,但因失手无法当即死去。哥哥看到弟弟痛苦的样子,为了缓解他的痛苦而将其杀害,故而被判以流放之刑。这个犯人在被流放之前风餐露宿勉强裹腹,但进入牢狱之后不仅能饱腹,而且还按照惯例领取了二百文钱。二百文钱对他来说是此生从未有过的“巨额”财产。所以虽然被发配到孤岛,但有饭吃有钱拿,即使被发配的地方是地狱,他也觉着十分满足了。
森鸥外在《高濑舟缘起》中提到,看了这个故事之后,他认为其中包含了两个大问题。其中一个是财产的观念:“一个从来没有过钱的人,在得到钱后所获得的快乐与得到的钱的多少无关。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旦尝试过有钱的滋味后,就会永无止境地想要更多。”而故事中的流放犯“拥有二百文钱的财产就高兴不已这件事情着实有趣”。另一问题“与死相关,”“若濒死的人痛苦不已的话,还不如从痛苦中将其解脱,让他安乐地离开人世”,即是所谓的安乐死的问题。带着这两点思考,森鸥外在《流放犯的故事》的基础之上进行扩展,创作了《高濑舟》。
二、《高濑舟》的故事背景和梗概
所谓“高濑舟”是一种吃水浅的平底船,是近世以后用于货物运输以及载客的代表性船只。“高濑川”是江户时期开凿的一条贯穿京都南北的运河,除了被用于运输物资以外,还用于押送囚犯,因河上行船为高濑舟,而得名为“高濑川”。江户时期,当局会将近江以西被判流放的重刑犯集中关押到大阪,一年一次把他们送到孤岛流放。而京都的流放犯被押送前往大阪时乘坐的便是高濑舟。
《高濑舟》的故事就发生在解差“庄兵卫”押送流放犯“喜助”去往大阪的高濑舟上。作者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江户时代宽政年间(1789-1801)的某年春天的一个晚上。
《高濑舟》的故事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江户时代京都的流放犯是如何被押送到孤岛的背景:被流放的犯人都要搭乘高濑舟经由高濑川被押送到大阪,他们虽都犯下了重罪,但大多数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多是一念之差行差踏错而犯下罪行。在押送的船上多数犯人会悔不当初诉说悲惨遭遇。在第二部分故事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并引出了故事的两个主角解差“庄兵卫”和流放犯人“喜助”。在庄兵卫的视角下,这次的流放犯喜助十分与众不同,这个不同以往的犯人引起了庄兵卫的好奇心。故事的第三部分中,庄兵卫受到好奇心驱使开口询问喜助为何如此平静,通过两人的交谈庄兵卫看到了喜助的知足无欲的态度,由此表达了作者在《高濑舟缘起》中提及的主题之一,即“财产的观念”的一些想法。第四部分则是喜助自述杀弟的过程。由喜助杀弟反射出作者对于“安乐死”的思考。
三、《高濑舟》的“知足”主题的构成
在写作《高濑舟》的时候,森鸥外和他的母亲峰子、第二任妻子阿志以及四個子女在一起生活。因为金钱问题,森家发生过诸多家庭矛盾。森鸥外一生节俭,他的二女儿小堀杏奴在其著作《晚年的父亲》中曾经写道:“父亲做的唯一可以称为奢侈的事情就是吸雪茄了,在父亲书房,经常会看到已经被父亲吸了多次变得很短、过滤嘴微微濡湿的烟蒂放在烟灰缸上。”因为一直背负着一大家子的生活开支,除了吸烟一项以外,森鸥外再无其他奢侈开支。①但是他的两任妻子都成长于富裕之家,在生活上都与俭朴的森家格格不入。他的第二任妻子阿志是前大阪大法院法官荒木家的女儿,是个世家名媛。两人婚后,因森鸥外对母亲峰子事事顺从,甚至每月薪水都交由母亲管理,致使阿志和婆婆间矛盾重重愈演愈烈。最终因婆媳问题森鸥外夫妇二人开始分居生活直到1916年峰子去世。面对由钱而引发的诸多家庭矛盾,对于处理金钱问题的难处森鸥外应该深有感触。
对于在《高濑舟缘起》所提及的两个问题之中,根据森鸥外当时的家庭状况,他更加心有所感的当属“财产的观念”吧。以自己的生活状况为背景,《高濑舟》中森鸥外塑造的解差庄兵卫年近四十,上有老母、下有四个孩子要养活,平日生活作风可谓是节俭到吝啬。但是他的妻子却出身于家境良好的商人之家,自小娇生惯养。单靠庄兵卫的俸禄无法满足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妻子便经常瞒着庄兵卫偷偷向娘家求助。对此庄兵卫感到十分不满,家中也是因此而风波不断。《高濑舟》中的喜助拿到区区二百文钱便欣喜不已的态度确实表达了作者提到的“金钱观念”。但作者更想描述的应该是,看到知足无欲的喜助而深受触动的庄兵卫的内心。文中作者写道:“喜助的无欲知足让庄兵卫感到不可思议。”而这种“知足”的人生态度可能正是森鸥外想要追求的吧。
庄兵卫对于“知足”的思考从和喜助同乘一舟,看到喜助的与众不同而开始。喜助“苍白”、“消瘦”、“态度谦卑但不谄媚”、对于被流放一事看起来并无悲伤、据说犯下杀弟之罪但看起来并非十恶不赦之徒。他的不同引起了庄兵卫的好奇。面对这样不同于以往的犯人,庄兵卫越发觉着不可思议,忍不住好奇之心终于开口询问:“其他犯人要去孤岛都是悲痛不已……我看你的样子好像并不以此为苦,你到底怎么想的?”喜助听后笑着解释道,自己这次被流放后,不仅能开始安稳度日,还受到上面的恩典,拿到了此生从未拥有过的二百文钱,可以将此作为以后工作生活的本钱,当然很欣喜。听到喜助的回答后,庄兵卫陷入沉默,对比自己一团糟的家庭生活以及从未对生活感到过满足的态度,看到喜助泰然接受自己不幸的境遇还不忘感恩之心、而且豁达知足的生活态度,庄兵卫在他头上仿佛看到了“佛光②”。森鸥外使用了“佛光”一词,表现在庄兵卫心中喜助的形象庄严神圣起来,同时也可以看出对于作者来说,喜助的无欲知足正是作者所赞扬的。
四、主题“知足”和“安乐死”的关联
庄兵卫对喜助肃然起敬,无意识间已经尊称喜助为喜助先生。接下来两人的谈话自然而然地就涉及了喜助因何而犯下杀弟大罪。听完喜助的叙述后,庄兵卫不由疑问:喜助为了从痛苦中解救弟弟而杀死了他,到底算不算有罪。但思考一番后最终也没有得出结论,便想到:“那也别无他法,就相信上头的判断,听从官衙的权威判决吧。”可是最终“还是总觉着哪里不对,心有不安。”作者借由庄兵卫的疑惑,表达了自己对“安乐死”的一些思考。
“安乐死”的主题和之前“知足”的主题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弟弟的死使得喜助得以从之前的被兄弟拖累的困窘生活中解脱出来,这也正是弟弟之所以自杀的原因。作为底层民众的喜助,由于自身知识眼界的局限性,对于自己的遭遇并没有深层思考的能力,他所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新生根本上是靠他杀死弟弟而获得的。如果弟弟当时没有死去,接下来治疗的费用也会将兄弟二人压垮,最后也还是难逃悲剧结局,面对当时的情况,喜助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是杀死弟弟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原是为了从痛苦中将弟弟解救出来而将其杀死,这一行为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了解脱,牺牲弱者以保全强者的方法看似残酷,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之道,③而这个生存之法无意间就被喜助践行了。通过杀死弟弟,喜助最终才被流放,开始得以饱腹,居有定所,还得到了二百文钱,从而遇见庄兵卫,引发了庄兵卫关于“知足”的思考。这么在文中,喜助提到:“之前从没有我的容身之所”,被发配后“总算居有定所,我已經感恩戴德了”;“这二百文钱可以作为我工作的本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喜助对于新生活和新工作的向往,也反映出今后无论在何地,喜助都有继续活下去的决心和自信。或许对于喜助来说,无知也是他的幸运吧。
五、结语
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背景,森鸥外塑造了家庭矛盾不断的庄兵卫的形象,庄兵卫看到喜助的知足豁达的人生态度所产生的思考,其实可以说是森鸥外本人对于“知足”的生活态度的思考,借由对庄兵卫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喜助的敬佩以及对于“知足”的人生观的追求。森鸥外又通过设计将“知足”和“安乐死”两个主题巧妙地联系到了一起:喜助帮助其弟弟安乐死的行为,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稳定的生活和二百文钱,生活有了新的转机。另外通过这篇小说我们还可以看到江户时代下层人民困苦的生活,为什么像喜助这样正直、勤劳的人在这个社会中最终没能脱离贫困的底层? 以至于得到二百文钱就高兴得不得了。 这也许是鸥外有意无意地遗漏的另一个主题④吧。
注释:
①[日]天野爱子:《鷗外晩年の境地「知足」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蛇」「高瀬舟」「委蛇録」を中心として》[J].《九大日文》(11),九州大学日本語文学会,2008:37-39.
②原文中为“毫光”。
③[日]三好行雄:《「高瀬舟」論―知足の構造》[J].《別冊国文学》(37),学燈社,1989:79.
④于丽萍.论《高濑舟》主题的多重性[J].辽宁大学学报,1994(4):104,文中《高濑舟》引文由笔者据原文大意翻译.
参考文献:
[1][日]森鸥外.《鸥外历史文学集》第三卷 [M].岩波书店,1999.
[2][日]日本随笔大成编辑部.《日本随笔大成》第三期22[M].吉川弘文馆,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