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方
【摘 要】“不”和“没”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两者都可以表示对行为或状态的否定,但两者常常适用于不同的语言情境,有不同的使用规则。缅甸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这两种否定形式时常常出现偏误,这种偏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减少。本文根据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偏误,以及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检索,对偏误进行分类,解释偏误原因,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不;没;缅甸;偏误;教学建议
中圖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76-02
“不”和“没”在汉语中都可以用来表示对行为或状态的否定。两者在语义和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常常将两者相混淆,产生偏误,缅甸学生也不例外。笔者在缅甸进行汉语教学期间,发现学生在使用“不”和“没”时常常误用,同时,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对“不”和“没”的使用情况进行检索,一并在这里进行探讨和说明。
一、“不”和“没”的语义差别
过去,大多数人认为,“不”主要用于将来,“没”主要用于过去。现在,大多数学者已经注意到“不”和“没”的区别并不是在表示“过去”或“将来”的时间方面,而是有着其他方面的差异。
(一)在表达意愿方面。朱德熙(2000)提出:“不”加在表示动作的动词或词组前面往往是对某种意愿的否定,(不愿意、不肯、不想)有时表示某种习惯或癖好。“不”还可以表示假设。“没”加在谓词性成分前边表示动作没有完成或是事件没有发生,相当于文言里的“未”。
例1:我不想喝水。
例2:菜还没炒熟。
简单来说,“不”主要是对主观看法或评价的否定,或是对主观行为进行否定;而“没”主要是一种客观叙述,否定某行为已经发生。
(二)在否定状态方面。张时阳(2006)认为“没”是对动态性质的词语进行否定,不能对静态性质的词语进行否定;而“不”则可以对静态词语进行否定。
例3:这些樱桃不红。
例4:这些樱桃还没红。
“不”否定的是具有某种性质、状态;而“没”否定的是性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三)在时间方面。“不”多用于表示现在和将来,也可以用于过去;“没”多用于过去或现在,也可以用于将来,但这种用法比较少,主要用于假设句中,如例6。
例5:昨天是他们自己不去,不是我不让他去。
例6:如果下星期一还没收到他的信,你就给我来个电话。
二、缅甸学生“不”和“没”习得偏误分类
(一)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扩散模式。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中介语)总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语言变项规则来看,在中介语形成的初级阶段,相当一部分语言变体可能都是偶然的,也就是自然变体。而扩散模式(Gatbonton 1978)则可以很好地描述这一自由变体的变化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初始阶段,学习者同时随意使用两种语言形式,这时候,这两种形式被用作自由变体;在替代阶段,学习者学会限制其中一种形式的使用语境,从而慢慢将另一种语言形式也限定在相应的语境中;最后学习者能够把这两种形式正确限定在各自的语境中。
(二)“不”“没”习得偏误分类。王建勤(1997)运用扩散理论考察“不”和“没”的习得扩散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单一否定期;“不”“没”混合期;以“没”泛化为主的偏执期;“不”“没”分化整合期。
笔者在缅任教期间收集的学生偏误20例,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按国别检索到缅甸学生“不”和“没”的偏误2例。同时借鉴王建勤的考察结果,对缅甸学生使用“不”“没”的偏误进行分类探讨。
1.单一使用“不”否定。
例7:上周我不来上课,所以我不知道。
例8:这件事我也不有办法。
例9:老师,昨天我不写作业,因为停电了。
以上偏误均收集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作业,这些学生学习汉语大概一年半到两年,没有通过HSK四级考试。在这个阶段,学生基本用“不”来表示所有的否定。
2.“不”和“没”混合使用,随意替换。
例10:宝宝有情绪了,没高兴啦。
例11:我很少看电影,连包公都不听说过。
例12:我的观点是:寻找对象不必要刻意去认识或刻意去结交。
以上偏误中,例12来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前两例来自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尝试用“没”来表示否定,并且难以和“不”进行区分。
3.以“没”泛化为主,大量使用“没”来表示否定。
例13:越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满足,受到的压力越大。
例14:因为密闭的房间里烟雾没能散出去,所以有危险。
例15:他很没耐烦。
例13和例14来自学生的HSK五级考试考前培训班学生作文,例15则是当地一位教师在上课中说的句子,两者都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这一阶段学习者对“没”的规则有所了解,同时由于对两者的差异没有正确了解,不能准确辨析,所以在他们认为既可以用“不”也可以用“没”的时候,更倾向于使用“没”来表示否定。
4.“不”和“没”分别整合,逐渐开始正确运用。
随着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在使用中的逐步调整,最终,“不”和“没”在使用中的偏误逐渐减少。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只能检索到很少的偏误例子,这也证明了随着学习的深入,缅甸学生这方面的偏误已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三、偏误原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由于不了解目的语规则,多数情况下依赖于母语的语法规则。在缅甸语中,用一种否定形式就可以表示“不”和“没”两种否定。
例16:不吃——
例17:没有——??
例18:不知道——
例19:没看见——?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缅甸语中,不管是哪种否定都用固定的“?……?”结构即可表达。所以学生常常受到母语的干扰,认为汉语中也只需要用“不”就可以了。这种现象在初级阶段学生中尤其明显。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在学习了用“没”表示否定的规则后,学生会迫切地想要练习新的表达方式,就会不管能不能用“没”都用“没”来表示,就出现了“没”的过度泛化,引起偏误。
(三)环境影响。缅甸的汉语教师除了汉办志愿者教师和侨办教师外,还有大量的本地老师,这些老师自身汉语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清楚地掌握“不”和“没”两者的区别,更是讲不清楚。即使是中国的老师,也有很多师意识不到“不”和“没”在表示否定时的区别,更加无法细致地向学生做出说明。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习得过程中偏误的产生。
四、教学启示和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首先,教师自己应该准确掌握知识,做好自身的准备。只有教师自身先掌握了“不”和“没”的语义差别,才能给学生正确辨析,在进行辨析时,也要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循序渐进,不能指望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的用法。
同时,教师要注意使用对比分析法,尽可能地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明确展示给学生汉语中的“不”和“没”表示否定与缅甸语中表示否定的不同,引起学生注意,不可一概而论。
最后,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说法,避免在使用“不”和“没”时出现语言僵化的状况。
(二)对教材的建议。从学生出现的偏误总体上来看,学生该用“没”用了“不”的情况更多一些,说明学生对“没”的使用是不熟悉的。在教材上,要注意平衡“不”和“没”出现的频率,尽量做到均衡出现,不要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引起学生对两个否定词的注意。并增加练习数量,以期促进学生的习得。
参考文献:
[1]张时阳.否定副词“没”和“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
[2]王建勤.“不”和“没有”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J].世界汉语教学,1997(3).
[3]白荃.“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4]李英.“不/没+V”的习得情况考察[J].汉语学习,2004(05).
[5]聶仁发.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J].汉语学习,2001(3).
[6]彭小川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