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莹
【摘 要】《悲怆奏鸣曲 》在早期贝多芬奏鸣曲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结构宏伟 ,创作巧妙,慷慨激烈,荡气回肠。其中第一乐章尤为著名精彩,令人心驰向往,沉寂其中,美不可言。引子部分沉闷压抑,哀神流露与细枝末节之间,表达了沉重压抑下的痛苦、无奈、呻吟和叹息。呈示部情绪和节奏逐渐亢奋起来 ,像是愤怒的火山涌出海底。反映了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挑战残酷的现实世界,凸显了英雄主义的慷慨。再现部篇章一泻千里、奔涌向前表达了超脱自然的收放 。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音乐风格;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055-01
《悲怆奏鸣曲 》是贝多芬年轻时创作的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李斯诺夫斯基。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小调奏鸣曲》,这首乐曲运用沉稳的织体、连绵的和声、力度的差异化处理,让乐章更富有变化,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之一。“悲怆”是隐忍式的诉说和反抗,充分表现了青年时代的贝多芬内心繁杂的心境变化,使之成为不朽乐章。
一、《悲怆奏鸣曲》创作背景的悲剧性
法国大革命时期贝多芬生活非常拮据,父母的相继离世,全家的家庭负担转嫁了他个人身上。他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上以抗拒生活的压力。贝多芬在爱情上,也遇到多很多倾心的女子,但最后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了,孤独充斥着贝多芬的一生。在他的乐章中虽然深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但还是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内心的挣扎与抗争。此外。《悲怆奏鸣曲》这个乐章创作也深受资产阶级王公贵族的资助,这与贝多芬与人民站在一起的观点背道而驰,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在悲惨的现实境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悲怆奏鸣曲》曲式结构的艺术特点
《悲怆奏鸣曲》一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综合采纳奏鸣曲式风格。c小调和二二节拍贯穿第一乐章的整体,使之成为整个奏鸣曲最为精彩绝伦的部分。本文主要对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部分进行分析,总结和分析第一乐章的整体音乐风格。
引子 ,是矛盾的积累和蓄势,情绪的积累,随着力量和声音的角色变换,逐渐感染和发酵,使之整体格调简单、沉闷、压抑。贝多芬摒弃了传统奏鸣曲的处理,加入相当部分的快板结构和旋律。引子部分相当严肃的慢板中,使用 c小调和 E大调切换,加入沉重的内在感受的情感寄托,使之更加痛苦和沧桑。绝望的和弦 ,伴随着叹惜和呻吟,让人欲言又止,寄希望于微妙之中让绝望沉缓下来,在此之后,戛然而止,再多次的强调之中,双手不再隐忍骤然将旋律和音色推向广阔波澜的美好之中,推向另一个音阶,像小河解冻般的跳跃起来。
呈示部主题是主部分的四个首尾相接的乐句环扣而成 ,激流勇进、波涛汹涌的音浪体现了贝多芬内心的强大,与命运的抗争,与现实的斗争精神。节奏不停地变换像浪花抨击着礁石,回环往复、永不熄灭。同样的律动运用给人一种莫名的担忧和怀疑,一切變得遥不可知起来。引子和快板部分的冲突也凸显出来,流露了贝多芬的犹豫和挣扎,和谐的处理让乐章宁静起来,逐渐解放了自己,追求现实的安稳,平铺直叙起来。
展开部是整个章节的冲突的集中展示,也是矛盾斗争最为激烈的部分。如果说引子部分是酝酿和积累,那么展开部就是能量的集中释放。冲突从整个快板内部开始显现,却似乎又是和谐的、纯粹的、合理的。整个乐章渐行渐远,又蕴含的无穷的力量和情感,犹如暴风骤雨洗刷着荡满灰尘的大地,我们似乎感觉到了内心的挣扎与诉求,似乎聆听到了贝多芬的叹息,又感觉到了贝多芬的倔强和力量,是英雄的长号和呼唤。134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集中集结的音乐印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
尾声是对引子主部和呈示部分的再现。尾部引用了主体部分C小调的旋律结束,似乎是宣告整个故事的结局,好像是人恍若隔世,历经沧桑巨变后的沉默和呼吸。一切变得宁静起来。很久的压抑磨难使人更加勇敢,情绪的释放也让人内心舒缓起来。贝多芬的悲伤不是消极的埋怨、不是无情绝望、也不是无奈的感伤,实际上结尾部分我们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改变,看到了反抗和斗争,给人以鼓舞,使内心更加强大。引子的结束和情绪也为后边的暴发做了铺垫。
三、结语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中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乐章曲式结构的艺术性分析,我们了解了巨人的内心世界。《悲怆奏鸣曲》在创作艺术手法上,没有拘泥于西欧传统音乐结构和表达技巧,而是推陈出新。在音阶、音色、节奏、情感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具有创造性。充满铺垫、变幻、跳跃的处理上更加符合贝多芬内心的真实诉求。
参考文献:
[1]徐彬.浅析贝多芬悲怆奏响曲[J].音乐生活,2007.
[2]高香兰.浅析贝多芬悲怆奏响曲演奏风格[J].北方音乐,2017.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邵义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剖析[M].全音乐谱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