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峰
2017年底,余光中先生在高雄医院逝世,享年90岁。海内外无数文学爱好者纷纷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以纪念这位大师级的文学巨擘。那么,我们中学生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呢?
余光中先生被尊为台湾 “诗坛祭酒”,也被广大读者亲切地称为“乡愁诗人”,其最大的文学成就是诗歌,他一生共出版诗集20多种,占了其著作总数 (共40多部)的近一半。他的诗往往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结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 “语文核心素养”概念,一个大胆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在我脑海中逐步清晰了起来——开展“向余光中先生学习语文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读写活动,以此作为对余光中先生最好的纪念。
首先,以 “读”汲取。经过广泛涉猎、板块聚焦和悉心筛选,我拟定了一份名为 《缅怀大师,铭记乡愁》的余光中先生主题阅读材料,共3万余字。除去生平简介和几道导读思考题之外,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板块:两首诗歌 (《乡愁四韵》与 《等你,在雨中》)、两篇散文 (《听听那冷雨》与 《从母亲到外遇》)、两篇评论 (《论朱自清散文》与 《诗与音乐》)和一首译诗(原作是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埃兹拉·庞德的名作 《在地铁站》)。这份主题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深入思考,并以 “读”的方式向余光中先生汲取语文素养。
其次,以 “说”分享。在学生充分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围绕 《缅怀大师,铭记乡愁》主题阅读材料和几道阅读思考题,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心得的交流分享活动。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节课成了一次余光中文学作品赏析交流会,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探讨气氛热烈,形成了多次小高潮,绝大多数同学都将自己最有体会的阅读心得与全班同学进行了分享。
最后,以 “写”致敬。这是这次活动的 “重头戏”。在接下来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把精心编制的“向余光中先生学习语文核心素养项目学习单”发给学生。要求当堂写作,当堂交流,当堂展示,以此向余光中先生致敬,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经过前期的充分汲取、酝酿、分享与碰撞,学生们的表现超乎我的期待。展示活动环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下面呈现这份 “项目学习单”上的两项活动以及学生的当堂实践效果。
向余光中先生致敬活动之一“仿余诗”: 请仿照 《乡愁》 或 《乡愁四韵》的结构,写一首小诗,主题自选 (如 “梦想”“人生”“亲情”“友情”“爱情”等),60字以上。
对于 《乡愁》 与 《乡愁四韵》这两首余光中先生的名作,学生皆耳熟能详。且这两首诗特点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诗的结构学生也已了然于胸,因此仿写起来并不难。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既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对余光中先生诗风的继承与发扬。由于学生可以自选主题来写,自然能百花齐放,多姿多彩。限于篇幅,仅选以下两首仿作:
《思念》:小时候,思念是一件暖暖的毛衣/穿在外头,暖在心头/长大后,思念是一次匆匆的来访/我在里头,母亲在外头/后来啊,思念是一次无言的送别/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思念是一段破碎的回忆/写在笔头,痛在心头。(何天亮)
《人生四韵》:给我一支凌霜菊,啊凌霜菊/那墨一样的凌霜菊/那浓墨的沉静,是人生的沉静/给我一支凌霜菊,啊凌霜菊/给我一束空谷兰,啊空谷兰/那梦一样的空谷兰/那个梦的恬淡,是人生的恬淡/给我一束空谷兰,啊空谷兰/给我一丛君子竹,啊君子竹/那剑一样的君子竹/那长剑的桀骜,是人生的桀骜/给我一丛君子竹,啊君子竹/给我一株傲雪梅,啊傲雪梅/那烈火一样的傲骨梅/那烈火的张扬,是人生的张扬/给我一株傲雪梅,啊傲雪梅。(钟甜甜)
前一首小诗仿 《乡愁》而作,形神兼备。用语朴实,内蕴丰厚,层层递进,将对母亲之思念逐步深化,直至刻骨铭心,可谓感人至深。后一首小诗仿 《乡愁四韵》而作,独具匠心。“四君子”梅兰竹菊分别对应人生的张扬、恬淡、桀骜和沉静,用语精警,诗味盎然,耐人寻味。
向余光中先生致敬活动之二“拟挽联”:请为余光中先生拟制一副挽联,字数10字以上。
参考对联: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华章。 (挽林语堂)
踏 《莽原》, 刈 《野草》, 《热风》《奔流》,一生 《呐喊》;痛《毁灭》,叹 《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彷徨》。(挽鲁迅)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汉语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周汝昌先生曾说: “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序)陈寅恪先生也曾强调 “对对子”是符合民族语言特性的 “国语言测试之最佳方法”(《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可以说, “拟挽联”活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理解,也是对逝去的余光中先生最直接最合适的悼念方式。这项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对联”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基本规律,并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 “拟挽联”这项交际活动。
一看自己有机会拟挽联向文化巨擘致敬,学生们个个都摩拳擦掌,兴致极高。加上此前学生已深入了解余光中先生的生平并阅读、赏析了他的多部作品,又有两副参考挽联提供了示例,指明了方向,降低了难度,因而学生们拟出的挽联颇像模像样,请看如下几副:
静坐听冷雨;独伫绘乡愁。(全清源)
不失一双世界眼;永持一颗中国心。(黄琪瑜)
跨四度空间;骋两岸文坛。(王梓睿)
《听听那冷雨》,那冷雨中滴落的,是寂寞;踏踏这土地,这土地里埋藏的,是 《乡愁》。(杨霄)
一阕 《乡愁》悲游子;两行热泪悼先生。(李书畅)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乡愁》如陈酒那般醇。(叶萌萌)
“艺术多妻”,品 《乡愁四韵》;“四度空间”, 味 《白玉苦瓜》。(丁家旗)
献身艺术做 “多妻主义”;驰骋文坛创 “四度空间”。(李硕)
半世文坛听冷雨;韵中滋味叹《乡愁》。 (杨昀)
这些挽联,或概括余先生的生平,或归纳其文化地位,或化用其代表作品,基本做到了对联的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对、结构相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还考虑了上下联末字的“仄起平收”,实属不易。
余光中先生曾说: “中华文化是一个圆,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母语就是这个圆的半径,半径有多大圆就有多大。在英语逐渐强势的今天,我们更应善待母语。”(《如何善待母语》)课标也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毋庸置疑,在 “向余光中先生学习语文核心素养”系列活动中,尤其是 “仿余诗” “拟挽联”这两项语言实践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不但很好地训练了语感,也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切实而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以 “最余光中的方式”纪念余光中先生,我们收获满满。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亦然。我们需要挖掘更多像 “余光中先生”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载体,让语文核心素养不仅仅停留于红头文件或专家言论中,而是落地,扎根,发芽,进而茁壮成长为一棵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