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永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小学生三观、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课程,从目前教育成果来看,在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方面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间。在教学中的渗透力度还不够,本文将围绕与此提出渗透爱国主义教学的一点浅见,以期能为今后的教学与教研提供一定的启示,并就教于诸位方家。
在全球环境范围内,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让各国瞩目的超级大国,但是从本质来说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无边界发展的进程中,很多外国的文化无差别传播进入我国,对于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的小学生来说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小学《思想与品德》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未来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步,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提升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的思想传播帮助小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观念和情怀。
小学教育是孩子们进行正式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小学阶段中,学生们自身的阅读能力有限,理解能力也处于初级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变化快等。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需要切实考虑到小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切实有效、可落地的策略。
(一)情景设置,激发爱国情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主要是促进小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与国家繁荣和发展产生同步的共鸣,以国家发展为荣,以国家富强为荣。但是,僵硬的爱国主义情怀灌输不仅不会取得正面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小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厌恶。因此,通过在特定的情景内,顺理成章地渗透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于伟大祖国的热爱和感情表达。具体举例来说,在讲授《我们的母亲河》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通过搜集与母亲河相关的视频和音频,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感受母亲河的魅力及伟大。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歌颂母亲河的优美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情怀进行传播和渗透。再者,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发进行关于母亲河资料的搜集,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每个人的集中展示,鼓励每个小学生分享自己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对于母亲河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创造情景,引导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也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
(二)案例与情感相结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课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深刻,吸收程度有限,教师在进行课本内容讲授的过程中要切实结合社会上发生的时事,通过正面的实际案例分享能够更加深刻地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并且鲜活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小学生的记忆也更加牢靠。具体来说,在讲授《灿烂的姐妹花》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本内容讲授完毕后,通过网络搜集我国一国两制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前后对比的实例来传播我国大国的风采和情怀。另外,教师作为小学教育中对于学生影响最为直接的人,其本身的言谈举止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是课本内容的传播还是课外内容补充,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肢体动作,都应该充分渗透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来传播真正的爱国思想和感情,也让小学生在模仿和参考的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刻的学习和思考。
(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爱国情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育、黑板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小学生对于“爱国情怀”的理解和认知。首先,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内部的演讲活动,让每个小学生自行准备一篇关于爱国情怀的演讲稿,在班级范围内进行统一演讲,并且可以让班级内所有同学进行投票选出最有朗读感情的小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小朋友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知,也通过这样的学习氛围来影响周边的人;其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内的爱国情怀活动,包括以“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进行板报设计,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具有特色的图画来展示同学们的内心世界;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同学们进行爱国主题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包括国家的历史发展馆、先进科技馆等,通过历史和进步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思想,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与祖国的繁荣昌盛产生共鸣,让爱国主义情怀渗透到意识中。
总之,小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中渗透爱国教育不可或缺,通过情景设置、案例教学、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等方式可以更加自然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刘光照.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
[2] 赵成华.小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培育之我见[J].学周刊,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