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卫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方强小学,江苏盐城 224000)
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师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需要深刻反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1]。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教师在复习环节中经常提问学生加、减、乘、除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但很少有学生答出来。此时,教师会感觉到自己教学的失败,反思为什么学生答不出来呢?笔者认为,可能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死记硬背,未能正确理解知识的意义,所以在大脑中未能形成知识架构,只是短时记忆,学生答不出来也就不足为奇。由此,结合实际情境学习运算的意义至关重要,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会促进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妈妈给小明3颗糖,爸爸又给小明4颗糖,小明一共有几颗糖?小学生很快会算出一共有7颗糖。在这个情境中一共有几颗糖,实际上是把3和4合并成一个数。教师告诉学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叫作加法。”小学生结合情境很容易理解加法的意义,而且会形成长时记忆,很难忘记。所以,在小学阶段进行运算意义的教学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而且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是掌握数的运算的必要条件,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很大帮助。
算法是数学最有力的工具,没有算法的数学是乏力的。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掌握好各种运算的计算法则。但掌握算法必须经历运算的算理,通过严谨的算理才能准确归纳出算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效地掌握计算法则的方法是结合实际情境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运算的算理,从而归纳出各种运算的算法,进而利用算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例如,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中设置情境,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人跑三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列出算式:2/11+2/11+2/11=(2+2+2)/11=6/11;2/11×3=2/11+2/11+2/11=(2+2+2)/11=(2×3)/11=6/11。经历了解决实际情境问题的过程,通过类比两种算式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例2:我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计算等活动,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子乘分子的积作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作分母[2]。
学生经历了算法的形成过程,在掌握每种算法后,运用计算法则进行适当的计算练习,在计算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运算技能。
掌握各种运算的互逆关系,进一步理解其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各运算的互逆关系,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
例如,池塘里原来有5只小鸭,又跑来了几只,现在一共有8只小鸭,那么又跑来了几只小鸭?学生经过分析问题之后列式计算:8-5=3(只)。问题中:原来小鸭的只数+跑来的小鸭只数=现在共有的数量;而跑来的小鸭只数=现在共有的小鸭只数-原来的小鸭只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理解了各种运算的互逆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亲自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形成过程,用数学语言归纳出运算定律的内容,再用字母表示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通过计算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转换成较简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使计算变得简便、快捷,省时省力。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进行简便计算,而学生熟练地、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能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具体的情境和实际的情境问题让学生认识数,掌握算理算法、运算定律和性质、运算的互逆关系、运算各部分的关系等知识点,不仅要求他们的计算结果正确无误,而且要求明确运算所依据的理论知识。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选择最优化的运算途径来提高运算速度。
比如,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通则,因此学生应掌握运算顺序通则:先高级后低级、先内层后外层、先局部后整体、先化简后求值。在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时,除了笔算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开展运算练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当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等计算工具的技巧,进而促进他们运算能力的提升。
很多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表现为粗心、马虎、不认真检查,导致他们的计算结果常常出错,因此,教师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运算习惯。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四则运算时,学生的计算结果常常不是最简分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们在计算时不认真、粗心,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做完题目后仔细检查,做到计算结果正确无误。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订正错题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在计算中出现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认真订正错题,避免在今后的计算中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3]。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及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算法、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而促进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