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 万海艳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明确的问题,学生的课堂学习才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清晰的思路,这也启示我们要多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大多以“问题”为突破口。然而通过观察大量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在“提问”环节存在诸多弊病。
当下的课堂提问中,教师会过分关注教学进度或者是教学任务与目标,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所以围绕这些知识点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堂课下来都是在问答中度过。即便是学生提问,由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水平不同,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违背了问题教学的初衷。
显而易见的,在班级授课制度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所以有的时候教师所提的问题太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问题又过于简单,完全无认知冲突,没有一定程度的思考空间,这样的问题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常见的课堂提问总是由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找老师想要的答案,很少见到学生能质疑或者就某一个方面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而问题本来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教学进度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问题,那么问题的提出者应该是学生。但目前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大多数都是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来设计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已经掌握和没有掌握的问题。杨振宁先生说到一个问题:“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国外,10个人至多能讲出20种答案。”由此看来,这样的问答容易导致学生懒于去思,怯于质疑,长此以往,缺乏问题意识,进而便缺乏创新精神。
为了确实克服这些弊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我校提出了“以问题为先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旨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问题化”来设计“核心问题”。主要方法是通过整合课标和所能动用的一切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开设一条自主探究之路,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的思维过程,以期实现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并全面发展的各项学习能力。
精准地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在设计核心问题时,我们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并牢牢把握学科课程标准,认真领会课标的整体要求,对当下学段罗列出阶段目标,再对阶段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其次,把握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根据习题安排揣摩编者的意图,再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出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然后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炼课堂问题,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连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桥梁,因此在设计上必须依据学生当前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兴趣,正确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客观、系统地做好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不仅包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兴趣等,还要做好当下的学习需求分析,即“学习者目前学习方面的状态、水平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水平之间的距离”。
设计“核心问题”的切入点还有很多,但无论何种切入方式,都必须基于教学的核心目标。“核心问题”是改变课堂烦琐、低效的一剂良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探索,让“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成为学习的抓手、学习的中心所在。
“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乐于思考、钻研。学生根据所提问题查阅相关课外资料,对所查询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融合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了自主学习、勤奋钻研的精神。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我指你读、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教学方法,让分立的知识点化作整体知识链连接成网,突出了“课堂是载体,学生是灵魂,教师是引线”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功能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学科信息的咨询者。
当然,我们对“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刚刚建立的教学模式还需继续实践与不断完善。但我们坚信,裹足不前、故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唯有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趋于完善、完美,让我们师生在语文教学中共同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