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丽 郭 俊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医德,一方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指导着从医者的生活和实践,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
孔孟的儒家思想,可以用“仁爱”思想来概括,这也构成了传统医德的主体内涵。儒医称医学为“仁术”,“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1]“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2]“仁术”,要求医生重视人的生命,怀有恻隐之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3]医家以“仁者爱人”为基本准绳,在选学徒、传医术的过程中注重考察秉性,强调有爱人之心,尊重、爱护人的生命,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为病人施仁术,否则,即有可能“挟技以邀财,吝术以自贵”。
在义利观方面,传统医德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以义为先”要求医生不仅有高尚的职业责任感,同时强调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4]要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心赴救”的献身精神。
此外,儒家的义利观还指导医生重廉洁,轻盈利,古代医家认为医者有道,行医图利乃是大忌。金代名医李杲在选拔学生时,曾问罗天益:“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5]罗天益答:“亦传道耳”,他才收罗天益为徒。清代医家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强调学医的目的在于除人病痛、救死扶伤。清代《吴鞠通行医记》云:“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6]而“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流香”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也常常用来赞誉医家的淡泊名利、不图回报的道德形象。
只有掌握高超的技术,才能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古代医学条件有限,早期很多的医术源于经验的累积,医无止境,故医者必须刻苦钻研、求是务实,才能练就本领。“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7],强调医者的技术必须精湛,否则会贻误病情、危及人命。药王孙思邈七岁能“日诵千言”,二十余岁便精通诸子百家之说,一直到老还在勤奋学习。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年轻时医术高明受人崇拜,但是他仍四处游历,遍访名医,虚心求教。
不仅如此,医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百家之法,博众人之长,不为教条所缚,大胆怀疑。陶弘景在编写《本草经集注》时,在文献的来源上都注明出处,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地方,随即标注存疑。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躬身实践,调查研究,亲自采集药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言前人未到之处,呕心沥血著《本草纲目》,影响深远。
西晋皇甫谧被朝廷多次招官,然而尽管生活困窘,他也不为所动,隐居达志,淡泊名利。无独有偶,东晋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两次拒绝封官,继承前人的炼丹理论和经验,著书《抱朴子》,被视为中国古代医药化学专著。古代医家崇尚众生普同一等,全力救治,医者当不分贫穷贵贱,仁心仁术。明朝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说:“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机时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量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要求,医学院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要强化在校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培育德艺双馨的高水平医学人才。
与古代重人品考察、选徒传艺的形式不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受父母、亲戚朋友的影响,加上医院的待遇、医生的收入等等因素的作用,部分医学生在长远利益的驱动下而选择学医。加之,部分医疗卫生行业的“红包”“潜规则”“过度医疗”问题的暴露,以及医患关系的紧张。从学生抓起,增强在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贯彻“以生为本”,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医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传统医德中的“仁心仁术”“济世救人”等思想,要求医学生秉持爱人之心,倾力相助。通过传统医德的“重义轻利”“以廉为荣”的思想,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对比古代名医的悬壶济世、杏林佳话,结合当今收受“红包”、医闹的现象,学生可以认识到未来职业的道德规范,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医德中“医乃仁术”,要求医家成为仁人之士,不仅要完成救死扶伤的使命,还要怀有“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张仲景倡导的“爱人知人”的精神,就是“仁爱救人”的思想。这种伦理道德与医疗服务紧密相连,对于塑造医学生的优良品德,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这种“仁爱”之心与西方特鲁多医生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强调了医疗工作者的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怀。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藏医玉妥千里求学,游邻国,著《四部医典》。历代医学名家和当代医学大家,无不热爱事业、刻苦钻研、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而现在的医学生,把医学的专业书比作“蓝色生死恋”,吐槽“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深刻理解医学的精髓,为了就业和前途机械化学习。
传统医德的大爱观、济世救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在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加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利于激励学生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逐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