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德积中心小学 张 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读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跟作者近距离接触,触碰作者的真情实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还能够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目前的教学状况,更新教学理念,探究语文朗读教学的更高效的方法,让学生准确把握语文学习的内涵和意蕴。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只有对语文阅读感兴趣了,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关注点,创设能引发学生兴趣的课堂。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死板和枯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改正这一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关注,进而设计教学环节,使用多种方式导入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朗读中,和教师一起体验朗读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倾斜的伞》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亲情的故事,让学生和大家分享分享,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完故事后的感受,进而趁着学生的热度引入新课。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选择其中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将小时候外公为我打伞和长大后我为外公打伞的情境重现,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无论小时候的外公和长大后的我打的伞都是倾斜的?通过天空的颜色来发现外公对“我”的爱以及长大后我对外公的回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并且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回报。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充分发挥了朗读在语文中的作用,达到了理想的朗读教学的效果,提高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朗读的作用,对于朗读不太重视,一带而过,更不用说朗读技巧,进而导致学生没有对朗读引起重视,埋没了朗读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弥补这个语文教学上的缺失,针对学生的朗读问题对症下药,根据具体问题规范和纠正学生的朗读技巧,制定严格的朗读要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突破陈规旧矩,向着更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首先教师上课时应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困难,带领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听闻失地被收复后创作的,充满了欣喜之情。因此,读到“漫卷诗书喜欲狂”时要表现出作者当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又如四年级上册的《桂林山水》时,应该摒弃原来读书时拉长音等夸张的腔调,“桂林山水甲天下”,对于像桂林山水这样的自然的美景,朗读时应该发出对祖国山水的感叹,流露出对美景的流连忘返之情。再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父亲的严厉、母亲的称赞,还要透过这些表面的东西看到父母的关爱和关怀。朗读时要带着对父母的感恩用舒缓的语气来读。诸如此类,教师在讲课时要有意地向学生渗透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要选择适合学生朗读、适合学生体会的材料。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的具体内容来选择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制定朗读教学的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减少盲目学习。这样不仅能节省很多学习时间,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都是带着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帮学生建立知识和知识间联系,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朗读材料,进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父亲为救儿子奋不顾身、儿子对父亲的无条件相信以及家人之间的信念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或是课外的相关的文章,比如《奇迹》《父亲的菜园》等描写父亲和儿女之间的故事或是描写父爱的相关文章。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教学语文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教师应肩负起这个任务,审视当前语文朗读教学状况,不断践行新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改善朗读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朗读教学更上一个台阶,才能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