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娟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海门 226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学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定位,让他们从课堂的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帮助下,能够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使他们的合作意识得到加强;不过学生不能全面地理解合作学习,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优化,从而为他们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感知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一定要围绕教材来对预习课题进行设计,保证预习课题具有趣味性;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合作来对资料进行搜集,并对资料进行筛选,从而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1]。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时,利用多个课题来让学生进行合作预习,取得了良好的预习效果。长城与运河均是特别宏伟的工程,这里面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结晶,两者都是“奇迹”。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地进行了解,设计了不同的课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不同的课题,教师设计的课题包括:(1)古人修建长城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自行搜集和整理与长城有关的资料?(2)修建京杭大运河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对京杭大运河有关的资料进行搜集?(3)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研究我国别的“奇迹”呢?将你感兴趣的列出来,同时搜集与其相关的资料。在这样的预习课题的引领下,学生充分利用了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互联网、课外书籍等。通过合作分工,实现了非常好的预习效果。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时,首先让他们清晰地知道学习任务;然后再根据学习任务将问题提出来,并通过合作来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预习中来。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自行提出问题,并基于此进行合作预习。学生进行预习之前,要先阅读和思考课文,在此基础上将问题提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整合问题,进而营造出欢快轻松的氛围。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同小组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教师让他们互换问题,从而可以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语文思维水平也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小学生的不同观点来组织开展合作辩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让他们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还可以让他们逐渐形成竞争意识。
例如,《爱如茉莉》一文中,文章结尾有两个“爱如茉莉”,这是它的语言独特之处。一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通过“文章此处出现重复语言,作者是不是写作失误”的导读问题让小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因为不同的学生观点不同,所以,教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探讨。这样,便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出来,有的学生认为语言重复,最好去掉一个;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为了点题需要,起到强调的作用,不能去掉。这样,通过交流让学生的看法得到了完善。
不同的思维发生碰撞可以出现创新的火花;同样的道理,如果小学生的思维相互之间不发生碰撞,就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相互之间进行合作,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望月》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前两段的形象化描写所创设的意境,首先让学生将他们觉得好的句子标出来,再以小组为单位和同学展开沟通和交流。因为学生相互之间在理解方面是有差异的,所以,有的学生觉得“安详”一词最好,可以将月亮的宁静和祥和展现出来;有的学生觉得“吐洒”一词最好,认为它将月亮拟人化了,化静为动让文章充满了浓厚的意境……这样,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并和同学之间进行了交流,让他们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了课文内容。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进而让他们逐渐养成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的习惯。通过思考和回答开放性问题,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给出独具特色的答案。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在“合作单”中给出了问题:“人们称詹天佑为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下这一问题。”有的小组首先阅读课文,然后深入地思考了文章内容与中心思想,接着基于“爱国”和“杰出”两个关键词去文中相应的地方进行感悟;还有的小组基于具体细节进行思考,例如“詹天佑在建隧道时使用的方法”“詹天佑是如何想出‘人’形路线的”和“当时的修建背景”等。学生在文章里面找出和问题相关的语句,然后仔细地品读和分析,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感受和体会。通过这一事例可以发现,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同时让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得到了尊重。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可操作性;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指导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去做;同时要逐层地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以《九寨沟》第三节内容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接着,让他们基于这几个问题来进行合作学习:第一,描绘出文章里面所介绍的美景,然后和同学之间进行探讨和沟通;第二,文章是怎样对风景进行描述的?大家划出相关的句子,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第三,文章里面有多处对风景进行描绘的句子,哪些是大家最喜欢的?仔细地阅读你们最喜欢的地方。这样,便让学生可以基于清晰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完成教师所给的任务之后,教师便让他们总结归纳自己所使用的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基于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对第四节进行学习,并给出问题:进行阅读时,将文章中所提到的动物用直线标出来,并对相关语句进行仔细的品读,对动物的特点进行感受,基于个人理解描述自己所喜爱的动物。整体来讲,教师所给出的问题都非常简单,学生很容易便可以明白该怎样完成,然后和同学在组内进行探讨,完成共享的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围绕上面所介绍的三个方面来优化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而让合作学习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