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妃
(福建省屏南县第二中学,福建屏南 352302)
探索微媒体环境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具体应用策略,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话题。本文选取一些具体教学实例,探讨分析如何利用微媒体学习资源来设计、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能力的培养。
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经过数字化开发、设计、存储、传输等处理过程,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或终端设备上运行的各种可利用的多媒体学习素材的总和。主要包括资源型学习资源和环境型学习资源。例如,数字音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邮件、CD-ROM、数据文件及数据库、学科网络学习课程、名师开放课程等资源型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优质丰富的学习载体,甚至基于微博、微信、个人空间等途径展现出的海量学习素材,都是不可忽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又如,互联网站、数字图书馆、在线学习管理平台等环境型学习资源为开展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多样的学习平台和环境支持[1]。
微媒体,不仅是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科主题社区(如学科主页、教学博客)、个人空间、BBS论坛、读书论坛等便捷的交流媒体,而且包括微博、微信、QQ等各种移动互联媒介以及通过这些媒介所承载、传递并展现出“微小精趣”特色,便于交互共享的微课程、微课视频等数字化媒体资源。
微媒体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广泛融入数学教学,不仅为数学课堂共享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而且有利于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获取教学实效。
直观形象的微媒体具有共享性、交互性等优势。特别是随着微课程、微课等特色化、微型化学习媒体和资源不断渗入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广泛利用了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学习。并且,APP等应用程序的普及,使得微博、微信、QQ等网络社交“微媒体”日渐成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新形式,为他们开展数字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微媒体以其便捷新颖的优点,成为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营造课堂情境的新型载体。作为有效辅助数学教学的新媒体,微媒体可以指引学生在精心设计的、简洁直观的媒体视频演播等“微情境”氛围中,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并在入情入境的环境中激活数学思维,收获学习成果[2]。
微媒体学习资源具有实用性的优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微媒体置入探索研究的新视野,积极从微媒体新视角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普遍关注并勇于尝试利用微媒体创新教学手段。
整合、应用微媒体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从自主学习、新课导入、问题探究等各个课堂环节,来探索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微媒体资源的积极作用,来满足学生对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
形式多样、易于交互、便于共享的微媒体资源对创新数学学习新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优化学习效果等提供了十分直观的支持。教师应积极整合利用便捷的微媒体数字化资源,有针对性地做好自主学习导学设计,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勇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如在必修一《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前,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利用班级QQ学习群,将“自主学习任务单”“自学微课视频”“课前小练”等预学材料发布于QQ群平台上,让他们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在线预学。其中,“自主学习任务单”紧扣了本课时学习内容,从学习指南(包括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法建议、资源利用)、学习任务、困惑和建议三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观看微课视频,并找寻有益的学习方法,努力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如网络数字图书馆、教材文本、数学学科学习网、教师数学博客或班级主页等),从而全面地做好自主学习。特别要鼓励他们主动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通过QQ或其他媒体,把问题在线反馈给教师。另外,个别学生也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随机观看、重复观看微视频,或重点观看微视频中的某个疑难点。
这样,利用微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微预学”,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在数学课前的学习情况及存在的学习问题,便于及时了解与掌握他们的学习效果,尤其是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新颖活泼的自主学习新平台,有力地提升了他们自主学习、自觉质疑的能力。
目前,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逐渐融入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型微媒体形式普遍为学生们所熟知、所接受。教师利用微媒体数字化资源来创设“微情境”,发挥其导引、支持、调控作用,能使学生在特定的微课、微视频等情境氛围中,身临其境地参与课堂活动,激起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情感[3]。
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而利用微媒体资源创设课堂“微情境”,就可以通过多样化形式来体现。例如,在高中数学课中,教师灵活结合各课时导入教学的需要,利用微媒体,来创设并展示生活化、问题性、故事性、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导入形式,增添了数学学习趣味。如在必修一《函数的应用》第一课时,教师就借助了展播数学故事“鸡兔同笼”f l ash微视频来导入:在我国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目:“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其意思为: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在此,教师利用了生动形象的微视频来创设故事性情境,启发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很好地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顺利进入了教学主题。又如,在必修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一课开始时,教师就将自己在暑假生活中游览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与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素材整合在一起,设计成微课,在新课教学时展播给学生们,使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景,初步认识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物体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进一步理解了空间几何体三视图的数学含义。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这些新颖生动、“短小精趣”的微媒体导入情境,为优化数学课堂导入,增添学习趣味等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微媒体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鲜明的多媒体化、交互性、共享性特征,为数学课中开展专题性学习、重难点探究、实现疑难突破等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持。
例如,简短精练的、系列化的微课媒体在指导学生围绕疑难知识点、讨论“焦点”等互动探究活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能促进学生更加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突破疑难问题,如教师在必修一《集合》教学中,讲授“集合关系”时发现,学生对“列出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等号的取舍”等问题不太理解,此时就可利用微课设计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专题,结合学习需求,来选取一些典型题例进行展示、讲解,或把这些专题例题发送到班级QQ学习群,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来突破难点。又如,不少学生在解析几何的“求参数的值”“求线段的长”“曲线的离心率”“求最值”等方面问题频出,尤其经常在“式子化简方法”上出毛病。教师于是就把各种类型的化简方法设计到“频错点拨”微课中,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聚焦学习。此外,教师还在分层探究教学中,巧用微课来给学生“开小灶”,指导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如在“函数单调性”“值域”“奇偶性”等典型问题探究中,教师分析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设计了微课课件,其中包含了“基础过关”和“拓展能力”两方面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经历“基础过关”微课学习,可以让那些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后进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难度低、易错频错的问题,促进他们更快进步;还有,通过“拓展能力”微课训练,能让优秀生深入细致探究,深挖困惑点、易错点,进行拓展学习,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可见,巧用微课等微媒体资源,有助于引领学生融入数学探究学习活动,有效助推探究过程,促成焦点问题的解决,深化学生认知;同时,有助于实施分层教学,把握学生差异性,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索应用微媒体数字化资源、优化辅助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发挥更多的教学机智,不断创新利用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微型化、大众化、普泛化的交互新媒体,来精心设计适合于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实效。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勇于发掘利用时兴的微媒体数字化学习资源,乐于尝试、分享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新福利”,活化学习方式方法,获取更有活力、更加真实、更为有效的学习成果。